返回

我,边防军人,在大秦封侯拜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章 让丁屯丙什的秦池,速来见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着搜救行动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幸存者被带到这片校场。

    他们中,有的衣衫褴褛,如同乞丐。

    有的蓬头垢面,难以辨认。

    有的伤势严重,痛苦呻吟。还有的孩子,在人群中哭泣着寻找亲人。

    这些幸存者,他们曾经历了怎样的惊恐与绝望,才得以在匈奴的屠刀下逃生?

    校场之上,哀嚎声、哭泣声此起彼伏!

    每一位路过的军卒,看到这些凄惨的景象,都不禁心生悲悯!

    他们或驻足叹息,或默默流泪,或脱下自己的外衣,披在幸存者身上!

    这些铁骨铮铮的汉子,在这一刻,也流露出了柔情的一面。

    蒙恬站在高处,俯瞰着校场上的情景。

    他深知,这些幸存者是边关之战的见证者,他必须尽一切努力,让他们得到妥善的安置和照顾。

    为了安抚民心、稳定秩序,蒙恬亲自监督粮草的发放工作。

    他命令军需官,务必确保每位幸存者都能得到足够的食物和饮水。

    同时,还组织军中医者,为受伤者进行简单的包扎治疗,以减轻他们的痛苦。

    在忙碌而有序的救援工作中,蒙恬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坚定。

    他深知,作为主将,自己不能被情绪左右,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他当即命令亲兵,将城中一处尚且完好的院子清理出来,作为临时的校府。

    随着校尉、军侯等将领陆续到来,一场紧急的军事会议在这里召开!

    ……

    校府之内,气氛凝重。

    蒙恬召集校尉、军侯等将领,共商军事大计。

    与会者皆是军中蒙恬之股肱,肩负守土之重任!

    此刻,他们面色沉毅,目光如炬。

    一校尉率先发言,他声若洪钟,主张固守城池。

    “匈奴狡诈,善用埋伏之计,我军初至此地,地势不熟,倘若贸然出击,恐中其圈套,依末将之见,当以守城为主,静待时机。”

    此言一出,立即有军侯附和:“校尉所言极是!”

    “匈奴人骑射精湛,行踪飘忽,我军宜以静制动,守株待兔。”

    然而,亦有将领持不同意见。

    一军侯挺身而出,慷慨陈词:“守城固然稳妥,但岂非坐失良机?”

    “匈奴人侵我边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等身为大秦将士,岂能坐视不理?”

    “当乘其不备,主动出击,方显我大秦威武之师!!”

    此言一出,会场顿时沸腾。

    众将纷纷发表意见,或支持守城,或主张出击,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蒙恬端坐上首,面色沉静如水,目光深邃而坚定。

    他听着众人的议论,眉头紧锁,陷入沉思。

    守城与出击,各有利弊。

    蒙恬心中清楚,此决策关乎万千将士之生死,关乎边疆之安危。

    他不能轻率决定,必须深思熟虑。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会场内的气氛逐渐趋于平静。

    众将的目光都聚焦在蒙恬身上,等待他做出最后的决策。

    蒙恬将军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回荡在每个人的耳畔。

    “诸位所言,皆有深意,亦见忠诚。”

    “守城之策,稳重求胜,可保万无一失!”

    “出击之计,锐意进取,或能建功立业。”

    “然则,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本将思之再三,以为当二者兼顾,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他顿了一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将领,继续说道:“本将决定,选派一支精兵强将组成前军,出关打探匈奴之虚实。”

    “此举旨在掌握敌情,为我军下一步行动提供准确情报。”

    “同时,城中留守之军亦不可懈怠,需加强防守,做好接应准备。”

    “如此双管齐下,既能避免盲目出击之风险,又可确保我军随时能够把握战机。”

    蒙恬的话音如金石掷地,铿锵有力,回荡在府邸的每个角落!

    他的话语刚结束,会场内便瞬间响起一片赞同与附和之声,如春雷滚滚,震撼人心。

    众将领们或捋须颔首,或击掌称善,或高声附和,无不表示对蒙恬决策的坚定支持。

    “蒙将军高见!”一校尉率先赞道,“此策既能探明敌情,又可确保我军安全,实乃两全其美之策。”

    “是啊,是啊!”其他将领也纷纷附和道,“蒙将军智勇双全,我等心悦诚服,愿随将军出征,大破匈奴!”

    正当众人议论纷纷之际,忽有一校尉挺身而出,面露忧色,拱手而谏:

    “上将军,末将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蒙恬将军抬手示意其直言,那校尉继续说道:

    “此次出征,所带皆新募之卒,训练不足

第13章 让丁屯丙什的秦池,速来见我!(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