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给古人直播美食,他们都馋疯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7章 盛唐的荔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审美是极其私人的东西,但兄弟间大致喜好是清楚的。

    雍正奇奇怪怪的性格,只当胤禛被“九龙夺嫡”刺激大了。

    所有人聪明地没有把事情挑明。

    康熙缓缓开口,“上艾窝窝。”

    贞观群臣,心满意足地吃着艾窝窝,做法并不复杂。

    还有心情讨论,今天天幕会说哪样?

    是已经知道的,还是不曾知晓的。

    天幕主讲美食,偶尔也提及一些后世情报,有些大唐亦可引以为鉴。

    比如宗室制度,比如残酷的夺嫡之战。

    糊糊:“今天不卖关子,说的是一种水果——盛唐的荔枝。

    荔枝最早的文献记载,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写作‘离枝’。

    是为割去枝丫之意,古人已认识到,这种水果不能离开枝叶,假如连枝割下,保鲜期会加长。

    荔枝的保质期有多短呢?一日色变,三日味变。

    荔枝主要种植在粤地,以及巴蜀少部分地区。

    照正常路径,天花板顶多是一种区域性水果。

    比如东北的菇娘儿,滇地的酸角,粤地的杨桃……

    荔枝为何别有光辉呢?

    不得不提到四个人为荔枝历史和社会地位,做出的卓越贡献。

    彩云之南:大致猜到是哪几位,太出名了。

    奶茶要加糖:小时候有一篇课文提到杨桃,根本无法想象它的模样。

    李世民刚吃下一块艾窝窝,“荔枝的前缀为何是盛唐?”

    虽然他想见盛唐的辉煌,但总觉得不会全然是好事。

    糊糊:“从后往前来,第一位是我们的老熟人,苏东坡。

    被贬惠州时,写下一首诗,《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岭南自古是蛮荒流放之地,但苏东坡这么大一个文豪,为了一把荔枝,愿意常居此地,可见有多美味。

    正是这首诗,彻底捧红了岭南的荔枝。

    其中有个小故事,‘日啖荔枝三百颗’一句,在岭南家土话里,念出来是‘一颗荔枝三把火’。

    有没有可能,东坡在罗浮山猛吃荔枝的时候,遇上当地家人。

    家人劝他‘一颗荔枝三把火’少吃点,东坡不通土话,听成‘日啖荔枝三百颗’。

    味道这么好,我要吃,多吃点。”

    言不由衷:怎么说呢,像是东坡能干出来的。

    迷雾麋鹿迷了路:荔枝真的好吃,每逢夏天,都得炫好几斤。

    乾隆暗道,这个麋鹿是关外人,路途比京城更远。

    荔枝不是按颗来算的吗?

    返回眉山的苏轼,“荔枝好吃吗?”

    苏辙劝道:“不是说巴蜀亦有吗?”

    看看眉山附近能否种植,在家乡吃就好,别去岭南了。

    糊糊:“第二位晚唐诗人杜牧,通常称之为‘小杜’。

    不是因为年纪辈分小,而是他的家族京兆杜氏出过一位更牛气的诗人,诗圣杜甫,‘大杜’。

    与之相对,还有‘大李’‘小李’。

    京兆杜氏是唐朝的世家大族,出过二十多位宰相,仅次于五姓七望的氏族。”

    李世民对杜如晦道:“克明,你家出诗圣了!”

    诗圣,那不是写诗写的最好的人。

    就如书圣王羲之一般。

    年轻的杜甫歪着头,“诗圣?”

    是我吗?

    高适:“京兆杜氏没错。”同名的概率不大,“而且之前提起你的名字,是与太白并列。”

    李太白,诗仙。

    杜甫自认诗文写的不错,但不到超凡入圣的地步。

    糊糊:“杜牧的身家背景介绍到这里,某次经过行宫华清宫时,有感而发,写下三首绝句。

    最出名的是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又到做阅读理解的时候,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情景呢。

    华清宫,是盛唐时期的行宫。

    骊山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

    这里杜牧给我们留了一个悬念,宫禁森严,为何宫门却一道接一道的打开呢?

    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

    原来是荔枝来了!

    如果说这只是一篇软广,岂不证明荔枝皇家特供的地位。

    帝王精选,值得拥有。”

    李世民咂摸着三个字,“妃子笑!”

    谁不知道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搏褒姒一笑的典故。

    糊糊:“这里又不得不提到杜牧这个人了,官至刺史。

    在唐朝大部分仕途坎坷的诗

第27章 盛唐的荔枝(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