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皇兄,你的江山我来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83章 风云汇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月十五。

    仅数日间,随着宣大信鸽往返传递消息,战鼓之声于王都回响,烽烟将起。

    自宫廷贵族至街巷商人,无不谈论,酒馆茶楼人声鼎沸,氛围紧张至极。

    在奇幻的大陆上,帝国历来遵循“言论自由”的古老传统,然而近来,城中五城兵马司的卫兵却打破了这一惯例。他们四处缉拿散布“禁忌预言”之人,连带让茶馆与酒肆里的说书人们噤声,生怕触动了那不可言说的秘密。

    但无论怎样,眼下京城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仍是那遥远北方的异族——女真族的建奴,以及前几日在宣府城下挥舞狼牙棒的蒙古蛮族。

    自从女真族的老酋长努尔哈赤在东方崛起,自称汗王并发动战争以来,帝国在战场上屡遭挫败。

    然而,凭借帝国深厚的底蕴,即使在东北边境节节败退,我们仍靠着坚不可摧的宁锦防线苟且支撑,甚至在过去的一年里连战连胜,振奋人心。

    可惜,最近京城中突然涌现的“禁忌预言”暗示,野心勃勃的女真大汗皇太极或许会放弃东北战场,亲率大军南侵,直指京城。

    理论上,如此荒诞不经的“禁忌预言”不应在京城引起波澜,但官员们却对此讳莫如深。仅有的几位来自国子监的学者出面辟谣。

    更让京城民众感到不安的是,兵部和户部近日几乎昼夜不停地检查驻扎城外的皇家卫队,甚至连维护城市秩序的士兵也被精锐的京营兵替代,而皇宫中的帝王似乎每日都前往城外的神秘之地。

    在这诡异的氛围笼罩下,帝国各部门的官员都在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生怕任何差池。

    毕竟,大战在即,没有人愿意背负“耽误军机”的恶名。

    ……

    在温暖的乾清宫阁楼内,帝国的君主朱由检刚卸下沉重的盔甲,换上了轻便的日常服饰,静静地聆听身旁司礼监太监的汇报。

    相比起去年朱由检登基之初,这位司礼监太监王承恩的表情显得更为紧张,呼吸急促。

    去年,即便局势最为险峻的时刻,我们也仅仅忧虑“暗夜盟约”可能的背叛,但身边的帝王手握“先帝遗旨”,享有至高的正义。

    “九千岁”魏忠贤,虽为帝王之仆,但在皇权交替的敏感时期,亦无法施展过多的手脚。

    然而,眼下的局势对朱由检而言,却截然不同。

    对外,女真大汗皇太极虎视眈眈,麾下数万铁骑,随时可能踏破城门;对内,帝王已触怒了国内的勋贵与皇族,还将掌管言论的“东林派”驱逐出京城。

    如今的京城,上下无数双眼正紧盯着帝王的一举一动,各种阴谋隐匿于黑暗之中。

    即便如此,作为司礼监的太监,我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帝王的“旨意”,绝不能让朝中奸佞有机可乘。

    “禀告陛下,宣大总兵杨肇基密报,宣府外的蒙古大汗林丹巴图尔已接受朝廷的提议,正率军北行。”

    ……

    为了显示诚挚,杨将军率先献上了古老秘银数千斤作为年度的敬献。

    一位身披猩红法袍的宫廷文书使微微屈膝,轻声向身旁的天尊禀告着边界之地的最新状况,同时暗暗用余光揣测天尊的反应。

    在他看来,边疆将军杨肇基仅凭数千斤的年度敬献就让草原部族的酋长撤军,并且将锋芒指向了幽暗森林边缘的要塞,确实是一件功勋。

    区区数千斤的古老秘银,也许对普通村民而言是不可想象的财富,但对于这位掌握着无上权力的宫廷文书使而言,不过是一种日常消耗。

    然而无论如何,杨肇基此举并未提前告知天尊,而是自作主张,未免有违抗天尊之意。

    毕竟天尊在圣旨中明文规定,只有当草原部族的大酋长林丹巴图尔挥师攻向幽暗森林后,帝国才将重新开启互市,并给予年度敬献。

    稍作停顿,见玉座上的天尊未有任何反应,心怀忐忑的宫廷文书使这才松了一口气,继续道:黄将军这两日已率领麾下精英驻扎皇城,接管了防御。

    孙参将则遵循天尊之令,掌管了皇家卫队。

    大战一触即发,朱由校的安全自然被放在首要位置,特别是在经历过过去的内乱后,一些看似多余的措施变得尤为重要。

    做得好。微微点头表达满意之后,朱由检随即追问:成国公近来有何动静?

    朱由检反复思考,京城中唯一有能力、有动机挑起反叛的,莫过于世袭罔替的成国公朱纯臣,其家族不仅长期担任皇家禁卫统领,在军中有无可匹敌的声望,而且在朝野间也极具影响力,不可掉以轻心。

    启禀天尊,成国公朱纯臣仍然称病在家,整日于府中静养,私下并未与朝臣联络..

    稍作迟疑,宫廷文书使的面容浮现出一丝严峻,郑重说道:倒是他的家臣和仆从近日被严令不得离开府邸。

    就连平时嗜酒如命的那些侍卫,也有好几天未曾现身了。

    此言一出,皇宫深处的书房顿时陷入沉默,一直恭敬站立的御马监督也变换

第483章 风云汇聚(1/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