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嫡皇孙,开局救活太子朱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8章 勾命生死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朱标的谕旨下达,引得户部上上下下怨声载道。

    侍郎以下的官员都找到夏元吉诉苦

    原尚书,洪武二十五年刚刚编造完黄册,现在才过去六年,又重新编造,这还让人活吗?不是说好的十年一造吗?

    夏元吉一向是不好惹的,当即回怼过去

    陛下说什么就是什么,你们有胆量找陛下抱怨去,跟我说一丁点用处也没有。

    每次编造黄册,国子监的监生都是主力,他们有五千人之多,被分派到全国各省监督核查。

    他们不是官,不是吏,长达一两年的外放没有任何报酬,仅仅发放口粮。

    朱标的谕旨下达之后,国子监里哀鸿遍野,纷纷去找国子监祭酒告假。

    告假的理由出奇地一致——病了。

    祭酒训斥道病了就能告假吗?休想!除非病死了,否则一律不许告假。

    一个王朝,最大的财富莫过于土地和人口,清查土地和人口是每一个王朝的头等大事,因为那就是赋税征收、徭役摊派的依据。

    古代大规模的人口普查和户籍制度是从商鞅变法开始的。

    到了汉朝时期,人口普查已经成为一项完整的制度。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采纳高颎建议,采用大索样貌的做法,类似于现在的身份证。

    到了唐代,手实是制定户籍的主要依据。

    明朝采用的是黄册制度,相比前朝,黄册制度更详实更严谨。

    一个小黄册,却掌握数以亿计生民的命脉,这是大明王朝一直在做,却一直突破不了的卡脖子技术。

    黄册制度的失败,不仅仅是朱元璋的失败,而且是明朝的失败。

    徐达攻破元大都,第一件事就是封锁元朝户部衙门,将天下户籍册封存在数百个大木箱中,派重兵送往南京。

    朱元璋如获至宝,亲自监督拆箱,并将户籍册放在祖宗的牌位四周,高高供起。

    然后花了十多年的谋划,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大造黄册。

    这个大造黄册,就是全国的人囗普查和土地清查。

    每一百一十户一个总册。

    配合里甲制度,记载人口数和固定财产,把民众分为军、民、匠三等,按记载的内容安排赋税征收,徭役征发。

    册子的封面为黄色,一式四份。户主一份,县里一份,府里一份,南京一份。

    为了保险起见,南京的那一份就存放在玄武湖湖心的岛上,并且派重兵把守。

    对于黄册,朱元璋可真是太上心了。

    每次大造黄册,他都亲自主持。

    尺寸多大,纸张选用何种材料,字体多大,全都做了严格规定,训令后世,每十年大造一次,更新内容。

    他的后辈很听话,基本都遵守了。

    有明一代,黄册共造过二十七次。

    每次约六万到十万的册。

    到万历四十一年,仅玄武湖收贮黄册已有七百万册。

    然而,二百多年,黄册记载的人口总量,却一直没有太大变化。

    实际上,明中期人口暴增,接近上亿左右,到了晚期,可能己经超过了一亿二千万。

    而黄册有时统计出来,全国仅有四千多万人囗,最多时也仅有六千六百万。

    黄册作为人囗档案的真实性已有大问题。

    第二次大造黄册时,朱元璋安排三千六百名国子监生在湖上搞审核。

    到景泰年间减到一千八百人。

    到弘治年间减到一千二百人。

    国子监生每次都有宁可被开除也要逃跑。

    原因很简单,白干,没钱,太苦,每查一次要一年时间。

    夏天岛上潮湿闹热,岛上蚊子比苍蝇还大,从早到晚,从黑到亮,没把人咬死,却能把人吵死。

    千百人在挤在小岛上吃喝拉撒,屎尿遍地,别提有多酸爽。

    到后来,朝廷连几万两的审核工本费也经常给不起,所谓的查册审核,只是走个过场。

    每次造新册,要新建六十座库房,经常是这边在盖新的,那边旧的塌了。

    库房盖在湖上,黄册极易上潮。

    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搬出来晾晒,晒着晒着就晒没了。

    有时候碰到突降大雨,数以万计的黄册被泡,简直欲哭无泪。

    湖上耗子大如猫,肆无忌惮啃啮黄册,顺便吞啮天下田粮之气。

    京库尚且如此,地方上就不用说了。

    朱元璋对自己苦心孤诣发明出来黄册颇为自豪,每次大造黄册,他都要郑重其事地祭告天地。

    然而,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正是黄册,打开了明朝黑暗吏治的魔盒。

    在编造黄册的过程中,里长会同胥吏、官员,按照自己的需求,随心所欲填写。

    黄册具有天然的局限性,颇有些刻舟求剑的味道。

    比如,耕牛当年登记的

第38章 勾命生死薄(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