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在文华殿召见宋礼。
吏部尚书骞义、户部尚书夏元吉、兵部尚书菇瑺、工部尚书刘璟、刑部尚书兼左都御史杨士奇,五军都督徐辉祖,几个重臣也在座。
朱标问道卿此次北行,有何见闻?
宋礼道臣生在河南,长在河南,又在山西为官多年,但此次北行还还是让臣颇受震撼。
朱标细细道来。
宋礼北直隶人口稀薄,市井萧条,跟南直隶没得比。
河南、山东这些大省,跟浙江、福建、江西也没得比。
开国三十年了,北方依然十分空虚,只有迁都北平,才能改变南重北轻的局面。
朱标环视众重臣道百闻不如一见,卿等如果到北方转一转,看一看,也会这么说的。
我父驱逐鞑虏,再造中华,我必使北南一体才能使山河永固。因此迁都北平是不可更改的国策。卿等明白吗?
众臣都答明白。
宋礼又道臣又实地察看了北平城池,损毁的实在太严重了,想要建成新都,耗费的钱粮将会数以千万计。
夏元吉忧心忡忡插话道
殿下,虽然开放海禁赚了不少银子,但北征蒙古,东征日本,两次大战耗银不下二千万两。
户部存银早己所剩无几了。臣也知道迁都北平是千年大计,但朝廷财力实在难以支撑,可否再集攒几年国力再说。
刘璟也附和道光皇宫各个大殿的修建所需的砖石、树木,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只有云贵川的深山里,才有适合建宫殿的树木,采伐之后,如何运到北方?
朱允熥道辽北森林密布,从辽北砍伐即可,何须从西南运过去?
刘璟又问道要建新都,至少要动用数十万民户、匠户,臣估计,营建新都少则十年,多则十五年,如此漫长的时间,粮食总得从南方运吧?运河早已堵塞了,如何运得过去?
朱允熥道那就先疏通运河。
夏元吉道疏通运河,又是一个浩大功臣,得征用数十万民夫,这又是一大笔钱,钱又从哪里来?
朱允熥道那就走海运吧。
宋礼道臣也是这么想的。但去了登州、莱州、天津之后,心也凉了半截。
海运的问题实在太大了。
海上风大浪急,又常有海盗倭寇出没,每年船毁人亡的事情不在少数。
海运中损坏的船只,因得不到及时修补而残破不堪
漕运衙门苛待造船和修船的匠户,导致许多匠户倾家荡产,有些人就逃到日本成了倭寇。
海运的效率也极低,运价比河运竟高了三倍。
宋礼的话,如同向平静的水面扔下了几个炸弹。
工部、户部、兵部、五军府全都管着海运。
因为政出多门,所以管理十分混乱。
宋礼直言不讳地抨击海运,这几个大臣脸上火辣辣的。
迁都困难重重,头一只拦路虎就是海运。
朱标神情凝重,问道海运颓废到了这个地步,究竟是何缘由?众卿有何高招整顿?
众大臣全都沉默不语,大殿中静得可怕。
朱标见无人答话,便点名道:“骞义,你来说说。”
骞义迟疑片刻,道:“这……海运牵一发而动全身,还需从长计议。”
朱标连问了杨士奇、茹常、夏原吉、刘璟,徐辉祖数人,都是支支吾吾的,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海运承担着南北粮食物资的连运,好比唐僧肉,六部、五府、都院、地方三司,沿海卫所,从中分一杯羹的人不在少数。
大家同朝为官,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何必彼此为难呢?
看到这万马齐喑的场景,朱允熥挺身而出,朗声说道:父皇,儿臣有一策。
朱标十分欣喜,讲!
朱允熥道儿臣的办法是官管民营。
朱标问道官怎么管?民怎么营?
朱允熥道开放海禁以后,浙江、福建、广东涌现了很多海商,多者有百余条船,少者亦有二三十条船。他们出海贸易是有季节的,一年总有三四个月是白白闲着无事可干的。
朝廷可设立专门的海运衙门,与这些海商接洽,将运粮、运兵的任务发包给他们,至于运价,则用投标的方式。
投标?众臣面面相觑。
夏元吉请问殿下,如何投标?
朱允熥道这就需要户部和工部核算一下。每年从南方运往北方的粮食、食盐、布匹究竟有多少,花费的运费有多少,然后以二折的运价发包出去。
夏元吉诧异地问道如此之低的运价,谁愿意承接?
朱允熥冷笑道“海运的价格本来应该比河运低的,却硬生生比河运高出了三倍。这其中必有缘由。如果认真去查,又会引起轩然大波。
孤以二折价发包出去,虽然不高,但也并不算低了,是一个很公道的价格了。
况且,对于承运海商,朝廷可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
第15章 海运改革(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