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地芬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接连两次被伯父巧取豪夺,占去四亩水田,陶秉坤一直对此耿耿于怀,只要看到甚至只要一想起那些水田的形状,内心就隐隐作疼。随着岁月流逝,他的这块心病非但没有减轻,似乎还有所加重。也难怪,三儿子陶玉林也降生了,家里开销愈来愈大,没有几亩好田,养活家人都困难,更别说实现他家大业大的梦想。一到冬闲时节,他就在牛角冲开挖新田,年年不懈。他人单力小,连干了几年,也只开出不到一分田。幸好,他在山上勤耕细作,又碰上几个好年成,收成相当不错。虽然伯父又以捐学田的名义划走三亩旱土,每年还是能收几千斤鲜红薯、几百斤玉米,还能割一担棕片。他栽的油茶已开始挂果,茶树也能一年采两道茶叶,能粗制出近一担黑毛茶,卖给小淹茶行,可得十几元钱。相比之下,他已是村里家境较好的了,已基本自给自足。

    他却并不满足。这年夏天歇伏时节,想起自己在置田上的种种不顺,忽然悟到,莫非是因为自己对土地菩萨有不恭之处?为显示他对土地菩萨的诚心,他当下决意造一座土地庙。地址就选在屋东头山坡上的槠树下。土地庙很小,只有半人高,所以用不着许多料也费不了几个工。庙很快就造好了,他在庙门上恭敬地写了一副对联: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只是里头是放一尊木头雕像,还是仅放一个牌位,陶秉坤拿不定主意。照乡下习惯,两种办法都可以的,主要是要有个烧香上供,叩头作揖的地方。若做个木雕像,则要多花费许多钱;不做雕像只供牌位,又怕不足以显示心诚。陶秉坤颇为踌躇。

    这日陶秉坤终于选择了放置牌位,放了鞭炮,烧了高香,诚惶诚恐地端了红漆牌位向小小庙宇走去。到了庙前,忽然看见土地菩萨盘腿坐在庙里,一只手拄着拐杖,一只手举在胸前,双眼微闭,念念有词。陶秉坤心中一惊,双膝一弯就跪下了,拿额头在地上叩,慌不择言地道:“土、土地菩萨你、你何时来的我一点不晓得,小民多有得罪,还望你海涵你、你肚子饿了吗我、我给你做吃的……”

    土地菩萨脆声说:“我要吃肉!”

    陶秉坤迭声应道:“吃肉吃肉,我就去割肉!”

    这时土地菩萨扑哧笑出声来,陶秉坤定睛一瞧,哪有什么土地菩萨,是三岁的小儿子陶玉林坐在庙里!他光着身子,全身涂满黑泥巴,粗一看浑然一座雕像,可一笑,就露出几粒参差不齐的白牙。陶秉坤气得差点闭气,抓住他一只胳膊就将他提了出来,一直提到堂屋里才放下。亵渎了土地菩萨,弄不好会招来大祸呢,陶秉坤将小玉林按在板凳上,操起一块篾片,心一狠就朝他那小屁股抽去。还没抽着,小玉林就夸张地尖声大叫起来。黄幺姑闻声赶到,企图拦住丈夫,但陶秉坤硬是让小玉林稚嫩的屁股上留下了三道红印。

    三天之后陶秉坤还气恨未了,板着脸不理任何一个儿子。一连数日夜夜给土地庙烧香上供,唯恐得罪神灵。这件事令陶秉坤意识到,以后他不仅要为扩大家业费力,还要为教养后代操心了。特别是这个刚学会走路便如此顽皮的玉林,以后只怕要给他招惹不少麻烦。

    五年之后,三儿子就以自己的行为证明了陶秉坤预感的准确性。那日陶玉林去公屋里的塾馆上学,由于红薯吃得太多,他不停地打嗝,在龙先生吟诵孔圣人的文章时,竟放了一个响亮无比的屁,引起一场哄堂大笑。垂垂老矣的龙先生勃然大怒,如此有辱圣人,那还了得!当场揪住陶玉林的衣领提将起来,喝道:“为何放屁?!”陶玉林振振有词:“人不放屁,哪里出气?”龙先生喝令陶玉林伸出手掌,操起戒尺抽打下去。但一连三次没打着,倒不是龙先生眼花打空了,而是每次戒尺快抽着时,陶玉林恰到好处地将手缩走了。这样的惩戒就具有了游戏性质,学童们的笑声愈发欢快起来。龙先生气恼到极点,把戒尺按在陶玉林脸蛋上:“你再这样我抽你的脸!”玉林只好乖乖地把手伸出来,忍着疼痛,不哭也不皱眉,只把抽打的次数暗记在心。放学后他趁龙先生批改文章时潜入厨房,吃掉锅里的饭,又屙了一泡屎在锅里。龙先生先向陶立德告了一状,然后与陶立德一起带着玉林来找陶秉坤。陶立德正色道:“秉坤,常言道子不教父之过,你看你崽伢子干的好事!如此下去龙先生还如何传道授业解惑?你的崽不成器不要紧,耽误了陶家所有的学童,你担当得起?”陶秉坤无言以对,把愤恼的脸对准惹事生非的儿子。玉林一看就怕了,哇哇叫道:“不怪我呀,是大哥二哥叫我这样做的呀!”玉田玉山两人在一旁顿时呆了,有口难辩。陶秉坤恼恨倍增,当着陶立德和龙先生的面施了家法:将三兄弟卧缚在长板凳上,扒掉裤子,用干楠竹枝将三个屁股抽得血痕纵横。

    事后,玉田玉山要找三弟算帐,玉林理直气壮地狡辩道:“我不赖你们赖谁呀?我不赖你们,爹会打死我呢,打死我你们就没三弟了!三个人都打,爹就不敢打死我们的,打死我们,他就没儿子了!”玉田玉山哭笑不得。

    深得龙先生喜爱的是老大玉田。玉田读两年私塾之后就已写得一手好字,三年之后会作诗,其中某些句子为龙先生击节赞叹。一本《幼学琼林》几近倒背如

第八章(1/5),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