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国立刻点头,应声快步出门,扬长而去。
不一会儿,大喇叭声在村头响起。
呼唤所有成年男子集中到学校后面那块空地。
村里人原本就闲不住,也盼再挣点工钱,于是纷纷提着铁锹木槌,浩浩荡荡赶来。
大队部那边也准备了开工仪式。
几面鲜红旗子随风招展,引得不少围观者鼓掌叫好。
“开工了开工了,搞好咱们村的厂房,孩子也能用回教室。”
几句简单动员后,一群青壮年你推我搡,迫不及待下手干活。
叶文华站在临时搭建的台子上,手握扩音器,一口气喊了几个注意事项。
“地基要挖深一点,用石块垒底,别偷工减料,咱追求结实!”
场面一派热火朝天,沙土木桶在空中来回传递。
王建国和吴建民各自负责指挥,大喊让人分批运输建材,别拥堵在入口。
周围村民兴高采烈,有人喊累也不肯停,还斗着劲比谁挖得多。
“快干,干完还能去后面仓库搬砖,顺带又一笔钱。”
叶文华四处巡视,不时指点人怎么排排架子,还跟石匠商量尺寸。
村头几个老人在小板凳上观望,高兴得眼角皱纹堆叠,拖鞋都快拍掉。
“我们大屯是真行,瞧这阵势,日子天天往上蹿啊。”
热闹呐喊持续到中午,大家忙得汗流浃背。
又饿又渴,纷纷找个树荫歇晌。
王建国派人煮大锅粥,还切了咸萝卜,让大伙吃个简单午饭。
几个婶子拎着水桶满场走动,一边分水,一边表扬男人们的劲头。
叶文华吃过半碗粥,就转身走到远处看地形,心里还在琢磨要不要缩短仓库距离。
“近一点好装卸,但要是挤得太紧,又影响往后再扩张。”
他自言自语,手里还比划,那副思考模样让周围人忍不住偷笑。
下午继续鏖战,一直到天擦黑,地基雏形已经有了大半,进度比预期还快。
“果然人多力量大,短短一天就搞出这样规模。”
王建国一边抹汗,一边跟吴建民击掌庆祝,兴奋情绪感染四周。
叶文华伸着懒腰,表示还需再加紧几天,才能把厂房主体建起来。
当夜众人各自散去,只留下少量工人看守工具,避免丢失影响工程。
叶文华打着手电回到厂里,内心依然澎湃,感觉干劲十足。
然而等他翻看厂子最新招工清单,却有些意兴阑珊。
“找了这么多体力工,可没几个识字的,怎么给孩子教课?”
王秀兰出现时,正好听到这话。
立刻递上一张纸条,说这是镇上招工处提供的信息。
“你要的老师人选几乎空白,想找个上过书的,比登天还难啊。”
叶文华皱眉叹气,手指在桌面敲击,脑中寻思着其他法子。
“难道去隔壁县挖人,还是去省城找,但人家未必来这山沟沟。”
王秀兰摇头,表示帮他留意,可短期内恐怕不容易。
这时吴美娟也赶来,手里挥舞着账册。
嚷嚷昼夜赶工费用不小,让叶文华得想办法周转。
叶文华懒得多谈钱,一想到孩子们没老师,更焦躁不安。
“钱再多也没用,连个识字的都找不到,真愁人。”
次日一早,他抱着侥幸心理。
跑到镇上继续问招工处,四处打听有没有人会教书。
一路撞见的流动人口,大都只想干活赚钱。
喊自己能背水能搬砖,不提读书那码事。
招工处几个负责人都盯着他,心中满是好奇。
也有人起哄以为是他私下征婚。
“没读过啥书,就会数钱,你要不要我当算账先生。”
这种乱七八糟对话让叶文华无奈,只能苦笑摇头。
到了三家招工处,他开价一个月六十,结果还是没人领头报名。
有些人来回打听,本以为是个轻松工作,等发现是教小学就傻眼。
“我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咋教学生。”
叶文华越问越绝望,眼看就要放弃,打算收拾东西回村。
突然就遇到一个瘦弱男人,说自己读过一二年级,洋洋得意觉得够教书了。
叶文华起初还有点小期待,结果随便出了道练习题,就把对方难住。
“你连乘法都不会,说啥做老师,别逗我玩。”
叶文华挥手走人,甩给那人一句建议,让他还是干搬东西放心。
一路怏怏离开招工处,心里直呼头痛,正想找白秋帮忙介绍人才。
恰在这时,一个满脸稚气的少年凑到面前。
衣服洗得发白,鞋底还快破洞。
少年名叫冯卫东,声音虽然有些腼腆,却说自己先
第131章 老师难觅(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