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林小雨的抉择
林小雨蹲下身,轻轻抚过那些划痕。
突然,她的指尖触到桌面下方一个凸起——那是一个暗格!她抬头看向徐教授,老人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我……我不知道有这个。”他快步走过来,“你母亲从没提起过。”
柳青从口袋里掏出小刀,小心翼翼地撬开暗格。
里面躺着一本黑色封皮的笔记本,封面上用钢笔写着“农业机械改良设想(1965-1966)”。
林小雨颤抖着翻开第一页,母亲熟悉的字迹跃入眼帘:
“如果有一天,农民不再靠天吃饭,如果有一天,贫瘠的土地也能丰收,那将是我最大的欣慰。——林曼如1965.9”
笔记中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机械设计图和计算公式,有些页面还贴着已经发黄的剪报和照片。
林小雨快速翻阅着,突然在中间位置停了下来——那里夹着一张泛黄的图纸,标题是“太阳能自动灌溉系统”。
“这,这是……”她的声音发抖。
徐教授凑过来一看,顿时瞪大眼睛:“老天!这是你母亲当年被批判的那个‘不切实际’的项目!她居然把完整设计图藏在了这里!”
柳青也震惊地看着图纸:“这个设计比我们现在用的系统先进至少二十年!”
林小雨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滴在图纸上。
母亲没有放弃,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她依然守护着自己的理想,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带走吧,”徐教授轻声说,“这本该属于你的。”
林小雨紧紧抱住笔记本,仿佛这样就能穿越时空拥抱那个许久未见的母亲。
傍晚的松花江畔,夕阳将江水染成金色。
林小雨和柳青并肩走在堤岸上,远处传来轮渡的汽笛声。
“给。”柳青突然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小木盒,“本来打算等你生日时送的,但今天,似乎更合适。”
林小雨打开盒子,里面是一个精致的木雕——一位女性科研工作者正在显微镜前工作的场景。
雕像底部刻着“致曼如老师”四个小字。
“这是?”
“根据徐教授提供的照片刻的,”柳青有些不好意思,“手艺不好,但……”
林小雨的眼泪再次涌出。
她伸手握住柳青的手,这次没有松开:“谢谢你,为我做的一切。”
柳青愣住了,随即紧紧回握。
两人的影子在夕阳下融为一体,长长的,一直延伸到江面上。
“东京的事,考虑得怎么样了?”他轻声问。
林小雨望着波光粼粼的江面:“我想去。不仅为了学习,也为了完成母亲的愿望。”她转向柳青,“但我放心不下村里。”
“村里有我。”柳青的声音坚定而温柔,“你去追梦,我守家。等学成了回来,我们一起把柳家沟建设得更好。”
江风拂过,带来远处手风琴的旋律。
林小雨突然想起母亲笔记上的那句话——“等春天来了就能发芽”。此刻,她终于明白了母亲的心愿。
“我会回来的,”她看着柳青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一定会。”
柳青微笑着点头,伸手为她拂去被风吹乱的发丝。
在松花江的见证下,两颗心前所未有地贴近。
回到柳家沟后,林小雨立刻投入太阳能灌溉系统的改良工作。
母亲的笔记成了她的宝典,每天研究到深夜。
“这个阀门设计太巧妙了!”一天晚上,她兴奋地指着图纸对柳青说,“母亲利用气压差原理,完全不需要电力就能实现自动调节!”
柳青凑过来看,脸颊几乎贴到她的耳边:“我们可以先用废旧材料做个简易模型试试。”
两人在电灯下埋头工作,时而争论,时而大笑。
老周偶尔探头进来,看到这场景又悄悄退出去,脸上带着了然的微笑。
一周后,第一台改良版太阳能滴灌装置在试验田投入使用。
村民们围在田边,看着清澈的水流精准地滴到每一株作物的根部,没有一丝浪费。
“神了!”老支书拍着大腿,“这比咱们原来的省水多了!”
林小雨站在人群中,看着生机勃勃的菜苗,仿佛看到母亲欣慰的笑容。
柳青悄悄握住她的手,在她耳边低语:“你母亲一定会为你骄傲的。”
就在这时,一辆黑色轿车驶入村口。
车门打开,东京农大的山本教授走了下来,身后跟着几位日本学者和一名翻译。
“林小姐!”山本教授用生硬的中文喊道,“我们专程来考察的。”
原来,徐教授将林小雨的改良方案发给了国际农业工程学会,引起了山本教授的极大兴趣。
他们此行正是为了实地考察这套融合了中、日、苏三国技术精华的灌溉系统。
第85章 林小雨的抉择(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