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书信的内容被泄露过,母亲才不敢再提,看来纪敬荣的身世藏着大秘密。
“后来还发生过什么事吗?”
“那封信后第三次的信,便是报丧的……我本来想让你二舅去帮忙,她也拒绝了,说出嫁从夫,没有让娘家人千里迢迢辛劳的道理。”
这倒是与母亲离世前的交代一样,不许萧家人到京中。
“再后来,韵娘就只有在年前才来信,连离世前的这封信,也是掺在年礼中送来的。”
母亲的行为有些奇怪,但云舒直觉肯定有什么信息藏在信中。她想了想,道:“外婆,母亲的信可否借我看看?”
萧老太太也明白她的心思,便点了头,让李嬷嬷去取。
她用手指摸过这些信,“自你母亲五年前那封信开始,我便悄悄遣人去京中打探消息,但是不多久,你大舅被牵涉到一桩官司里,费了一年的功夫才彻底摘干净。所以我才会对韵娘如此愧疚,若是我们能早一些……”
云舒瞧着她有些粗砺的手指,道:“外婆,您别这么说,大舅是萧府的支柱,他的事情紧急,本就该优先处理。而且母亲不愿让萧家人涉足京城,想来也知去了不仅帮不上忙,甚至可能会牵连萧府。”
她甚至有个更大胆的猜想,说不定大舅的官司,就是因为母亲的那封信才被牵连的。这样就能解释母亲为什么一边想念亲人,又一边极力疏远了。
老太太垂下眼睛,想了良久,抬眼直视她,“你可是想查当年发生的事?”
这是她重生后最大的心愿,云舒坚定地点了点头,“是,身为子女,理应查清。何况若是不知道当年发生了什么,我再回京中也不安全。”
“既然如此,当年去京中探听消息的人,还有一个活着,养在庄子里,过些日子寻个理由让人来府里,你看看还能不能问出些什么。”
云舒惊喜不已,能有当年的人在,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了。
萧老太太却严肃道:“但我有个条件。”
“您讲,莫说一条,多少条我都答应。”
“之前跟你提起的枫江书院,已经复学足足两月了,你需得将课业补齐。之后也要在不耽误学业的情况下,方能查你娘的事情。”
逝去的人虽让她痛惜,但眼前的人才是更重要的,萧老太太看得极清楚。不过云舒本就没打算丢下课业,她越接触这些事情,越发现多学些东西是多么重要。
“外婆放心,云舒定然不会辜负您的苦心,明日便去书院报道。”
她答应得快,萧老太太反而心疼起来,摸了摸她的头发,道:“还是多歇一日吧,后日让和哥儿带你去报道,他也在枫江书院。”
课业也不在乎这一日,云舒笑眯眯地承了外婆的好意,“好,都听外婆的。”
老太太从盒子底部取出一沓银票交到她手上,“这五万两银票是韵娘留给你的,便由你保管吧。”
这些银票,收在她手中始终是死的,云舒想了想,将银票推了过去,“外婆,不如您帮我投到萧家的生意里吧。”
老太太提醒道:“舒姐儿,这投钱可是有赚有赔的。”
这点她自然是知道的,云舒笑了笑,“无妨,跟着萧府的规矩来便是,赔了也没关系。”
老太太有些诧异,“你是想赚钱还是想学做生意?”
“都想,学做生意也是为了赚钱,”她不仅是想做生意、想赚钱,一切能提升实力的事她都想做。
本以为京中的闺秀是不喜这些黄白之物的,便是喜欢表面上也不露分毫才是。没想到她能如此坦荡地承认爱财,萧老太太赞叹道:“真像我年轻的时候,你若是萧家的女儿就好了……”
云舒眨眨眼,“外婆,我虽不姓萧,但我身上也流着一半萧家的血啊。”
萧老太太也来了精神,将银票分成三份,“投钱可不能拿全部身家投到一处,你先拿一万两投萧家的海上买卖,留两万存到银号里保底,剩余的两万先拿着,跟和哥儿学学,然后自己开铺子。”
怕她不相信萧清和,她又道:“别看和哥儿才十七,可整个府里就属他最擅经营,不仅自己的铺子拾掇的井井有条,连你大舅母的嫁妆铺子,都是交给他在打理。”
云舒才没有不相信,她路上就听萧清和讲,萧家的儿孙自小就抱着算盘当玩具的。无论男女,十岁开始跟着大人巡视铺子,十三岁每人都会分到两间铺子,自负盈亏。
只是没想到,萧清和不仅才学是府中最好的,连经营之道也是佼佼者。
云舒眼睛亮了起来,外祖母这样安排,不仅比她想的更为妥帖,而且能跟着萧清和学习经商,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喜事。
她起身行礼道:“谢过外婆,云舒一定好好学!”
老太太拍了拍她,“若是遇到与和哥儿意见相左,你便来寻我。”
云舒十分喜欢外祖母这样干净利落的处事风格,抱着匣子便回去仔细准备着复学和学习经商的事宜。
她在京中就想学
第137章 宝贝(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