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愚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章绿茵饭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

    眼病医治好之后,吴萍感到不能再呆在这个家里了,再呆下去不是病垮就是发疯,于是她决心要出去闯一闯,她要充分运用她学的管理专业的知识来施展她的管理才能,到外面世界去闯出属于她的一片天地来。她把两个小孩都寄养在父母家,父亲资助了她一笔可观的钱,于是她就走上了一条创业之路,一条事业的成功之路。时年,她二十七岁。

    吴萍乘火车一路南下。路途经过山东,正值常越结婚,吴萍也去参加了他的婚礼。当时常越已任县委办公室主任,新娘是县委机关的干部,名叫张芹。李嫣红和薛贽也在这个县机关任职。婚宴上老朋友见面自然是分外高兴。大家都问吴萍的近况可好,她只是淡淡地笑笑,告诉大家她要到南方去闯业,以后相聚很难了,大家既高兴又感伤。第二天,李嫣红、薛贽夫妇,常越、张芹夫妇一直送吴萍到了火车站。大家互道保重后,吴萍又登上南下的列车。分别后的那一刻,常越和吴萍各自眼眶含泪,悲不能自已。

    在南下的列车上,眺望远方的景色,蓝天白云,山清水秀,吴萍的心情渐渐平复。她下决心要深藏一切感情的创伤,忘却一切苦痛,专心创业,作出一番成绩来。

    吴萍来到了上海浦东开发新区,在陆家嘴开了一家名为绿茵的中型饭店,开始了她艰难的创业生涯。她把在大学学的经济管理知识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她先是招兵买马,然后是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实行严格的分级分层管理责任制。她认为管理者应以计为谋首,她常引用孙子兵法上的话告诫自己和管理的中层干部:“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所以,她常常把每一件要紧事事先都考虑得明明白白,甚至连有可能发生的意外她都有预案。

    有一次有一个厨师故意刁难她,说是不干了。他以为吴萍一时半会肯定找不到人,其实吴萍早有安排,她先是挽留这个厨师,但他还是坚持,吴萍马上让另外的员工来替换他,并且翻开记事本联系到好几个要到吴萍这里来工作的厨师。这个厨师当场傻了眼,要求吴萍原谅他,他要留下来做,不走了。吴萍教育了他一番之后还是留用了他,通过这件事之后,这个厨师的工作更积极卖力了,其他员工既感到吴萍精明强干,又感到她做事通情达理,整个饭店呈显出蓬勃向上的氛围。

    在管理上,吴萍采用刚柔相济,恩威并施的管理原则。

    她常常告诫中层管理者要深刻理解“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哲学道理。她说:“员工是水,顾是水,而饭店则是舟。只有员工和顾这滔滔大水活了,有一股子积极性,青睐我们的饭店,我们的饭店才能乘风破浪,达到理想的彼岸。否则我们饭店这只大船只有搁浅,倾覆。”

    她也时常告诫中层管理者:“郑定公八年,公元前522年,子产病危时对子大叔说:‘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翫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吴萍告诉大家:“管理者,过严和过宽都不好。过严厉,人们惧怕;过宽容,人们易轻慢。但管理上,首先应该是宽,其次才是猛。宽比严更难掌握。”饭店的中层管理者和员工都十分佩服吴萍这位总经理,感到她有文化有水平,做事讲话都在点子上。

    在具体操作上吴萍也正是这样身体力行的。有一次,她发高烧到39度,路也走不动了,躺在床上,但她一听到有个员工的母亲脑溢血突然过世,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赶到员工家慰问,送上慰问金。还磕头祭拜那员工的母亲,大家都对吴萍说:“你是总经理,用不到行此大礼祭拜的。”吴萍回答说:“我是晚辈,理应跪拜。”由于劳累和高烧,回家的路上吴萍昏厥了过去,被送到医院进行了抢救。此事在饭店被传为佳话,人人都敬重吴总经理的为人。

    在饭店的经营上,吴萍以顾至上为宗旨,在菜肴的特色上则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异,推陈出新。她带着主要的管理人员和主厨,走遍了沪上有名的大饭店,也吃遍了所有的大饭店好饭店,比较各种风味,不断地取长补短,使绿茵饭店越办越好,闻名遐迩。来绿茵饭店吃饭的除了是回头之外,许多是慕名而来的远道顾,而这些远道而来的顾过一段时间之后也成了回头。绿茵饭店的顾如滚雪球般地越来越多。

    吴萍最厉害的一招则是经营遵照“薄利多销”的原则。她不斩顾的血汗钱,她认为饭店只要赚就可以,她目光远大,她讲究的是诚心,追求的是流量,她懂得源源不断的流量,才是她赚钱的不竭源泉。离开了充沛的流量,一切都是纸上谈兵,一切都是空的。一个顾走进一家饭店,这家饭店服务质量高,菜肴佳,价格又便宜,还有谁不想常来光顾?

    为了节约成本,吴萍经常亲自去考察和挖掘货源,然后货比三家最后决定用谁家的货源。吴萍决定用谁家的货源有三个原则:一是货的质量要好。譬如批发海鲜,她要求越新鲜越好,蔬菜也是农田里刚采摘下来的为好;二是经过实地考察之后的货源,吴萍就直

第8章绿茵饭店(1/6),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