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涛50年代出生在上海的书香门第,祖父开始是上海某一所大学的校长,父亲是大学教授,他们都毕业于上海名牌大学的中文系,在大学都教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母亲是中学教师,毕业于某师范大学外语系,在中学教英语。
林涛的叔叔、姑母、舅舅等都是大学教师。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林涛从小就喜欢文学,祖父、父亲也很早就让他接触了中国的古典文学,所以林涛还在孩提时代就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底子,有很好的文学功底。这为他进学校后的文化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一直到林涛踏上工作岗位,这些文学知识对他都有莫大的帮助。
林涛至今还很清楚地记得祖父给他讲解《孙子兵法》,并要求他能背其诵中一些章节的情景。祖父对他说《孙子兵法》中蕴涵着很深的哲学原理,它对生活、工作、学习中的许多事都有极大的帮助,你要好好学习,好好领悟。
当时林涛还小,对祖父的话是一知半解,但他天资聪颖,对《孙子兵法》中的含义基本上能理解够八九不离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孙子兵法》含义的领悟就更加深入透彻了。有些研究《孙子兵法》的专家和他交谈,也自叹不如。
林涛很欣赏孙子有关“水”的论述。他至今还能朗朗上口地背诵孙子在《虚实篇》中的至理名言“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林涛能把孙子有关水的哲理,灵活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他做任何事都会因情而变,就像水因形而变一样,所以料事、处事往往能处于不败的胜境,使许多人非常佩服。
在林涛12岁那年。一天,他拿着祖父的一块怀表,在去新华书店的路上,边走边在手中摩玩不已。
据说,这块怀表是清朝慈禧期间,英国领事馆送给慈禧六十岁的生日贺礼,非常珍贵。后来流传至民间,由林涛的曾祖父收藏。多少年过去了,这块怀表依然闪闪发光,走时很准。
当时有人曾出八万块大洋,要收购这块怀表,曾祖父坚决不肯。祖父也十分喜欢这块怀表,不允许任何人碰它。唯有林涛,家里人视他为掌上明珠,祖父也由着他玩弄这块珍贵的手表。
三个十六、七岁的青年看到了林涛手中的怀表,顿时起了歹意,妄想占为己有。
等到林涛走到僻静之处。三人走到林涛面前,和颜悦色地对林涛说:“小兄弟,你的怀表能借我们玩玩?过几天,我们还你。”
林涛疑惑地对他们说:“我又不认识你们,不能借你们玩的。我祖父非常喜欢这块怀表,什么人也不给玩的。”
三人马上露出了凶相:“小赤佬,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今天给也得给,不给也得给。还是乖乖地给我们吧,省得我们动手。”说着,三人已经把林涛围了起来。
林涛一看到三人人高马大,虽然他不惧怕他们,但要一个人战胜他们三个,他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林涛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他身体微微颤抖,佯作害怕地对他们说:“我最佩服的是英雄,你们三个人哪个最厉害,最后又能打赢我的,我就把怀表给他。”
三个人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愿意放弃那块怀表。林涛看他们决断不了,就说:“你们都不是英雄,那我就走了。”说着,就要离开。
三人中最为高大的那个对另外两个人说:“你们不是我的对手,还是把那怀表让给我吧?“
那俩人听了感到好没有面子,又舍不得那块怀表,其中一人就很不服气地对那高大者说:“不见得吧。还是让我们比划比划再说吧。”
高大者听了非常生气,也不答话,挥拳就朝那说话的脸上打去。说话者猝不及防,脸上挨了一拳。他怒气冲天,也挥拳向高大者打去。俩人你来我往,打得鞋也掉了,脸也肿了,鼻子还在淌血。最后那不服气的毕竟耐力没有高大者足,力气也没有高大者大,败下阵来。
高大者尽管艰苦地赢了战斗,但也已经是精疲力竭,无心恋战。第三者见状,认为是稳操胜券,也不说话,上来和高大者较量。俩人的交战更为惨烈,直打得天昏地暗,辨不清了东西南北,浑身是血。最后还是高大者获胜,但他已经是站立不稳了,第三者也没有了力气,一屁股坐在地上直喘气,久久能起立。
林涛也不逃走,站在边上看着他们。
等到他们打完了。林涛走到高大者面前,对他说:“我们还要比试一下吗?”
高大者连连摇手对林涛说:“我们不要那怀表了,你走吧。”
这件事,林涛没有敢跟家里人说起。
和《孙子兵法》一样,年纪小小的林涛对《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许多文章都能烂记于心,唐诗三百首其中的大部分他都能很快地背出,使很多学者也感到惊奇和佩服,认为他记忆力超群,是个不可多得的奇才。
还在读小学的时候林涛便有文章和小诗在报刊上发表,不少成人都自叹不如,当时也有些人甚
第2章孙子和练武(1/4),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