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秦帝国(精华版)(全5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六、张仪再度东出 连横魏齐两大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河外战胜,张仪立即趁热打铁东出函谷关。

    大梁街市萧条,国人惶惶,没有了繁华兴旺气象。敖仓被毁,对魏国打击太大了。敖仓储存着魏国十分之八九的粮食物资。自李悝实行平粜法以来,敖仓便是魏国平抑物价赈灾救荒的宝库。如今,粮食物资被大火烧毁,敖山被大水包围,临近渡口全部被毁,洪水已经漫流到大梁城外。旬日之间,魏国物价飞涨了十多倍,粮价更是一日数涨难以抑制。私家粮栈干脆关闭,准备将余粮留下自家度日。官府粮栈勉力支撑,架不住国人抢购如潮,眼看也是无粮上市了。北风渐紧,窝冬期临近,从来没有操心过粮米短缺也很少存粮的大梁国人,第一次感到了恐慌。人们东奔西走地讨粮债,欠粮人家则千方百计躲债,更多的大梁人则纷纷出城,到乡村去偷偷买粮。一时间,大梁这个令魏国人傲视天下的商市都会,乱得人人没有了方寸。

    魏襄王窝火极了,整日阴沉着脸不说话。原本六国盟约:大战后,其他五国加利偿还魏国供应的军粮物资。果真如此,于魏国倒是一笔不小的收益。如今兵败山倒,联军鸟兽散,统帅子兰弃军逃跑,六国丞相苏秦也悄悄回燕国,到五国找谁讨粮去?以魏国目下处境,五国落井下石大有可能,谁还肯认这笔账?向中小诸侯国借粮吗?昔年多受魏国欺凌,各国避之唯恐不及,谁能雪中送炭?百思无计,魏襄王只好召集了几个亲信大臣秘密商议,有人主张将信陵君也召来,魏襄王连连摇头。在密殿里商议了整整一天,谁也想不出好办法。魏襄王无名火起,拍案怒骂一阵,散了朝会了事。

    正在魏国君臣惶惶无计时,宫门急报:秦国丞相张仪求见。

    “张仪?”魏襄王惊得一激灵,“他意欲何为?”

    惠施连忙道:“无论意欲何为,我王都不能慢待。”

    魏襄王猛然醒悟,大袖一挥:“随本王出迎!”

    迎宾大礼中,张仪踩着厚厚的大红地毡与魏襄王并肩进入了王宫。张仪威风八面,魏国君臣个个小心翼翼,司土先轹遮遮掩掩地始终不敢与张仪照面。魏襄王心中酸涩难禁,坐定之后一时神不守舍恍惚起来。

    “敢问丞相,过道魏国,抑或专程而来?”丞相惠施赶忙圆场。

    “张仪奉秦王之命,专程为秦魏修好而来。”张仪直截了当。

    举殿愕然沉默,不知道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修好。秦魏宿敌,魏秦邦交除了连绵的围堵便是不断的战事,几曾想到过与这个先蛮夷后虎狼的不世仇家修好?即便这次战败,魏国君臣想的也是怕秦国趁势猛攻。礼遇张仪,也只是不想激怒秦国而已,根本没有想到过修好。因为匪夷所思,魏国君臣一片木然。

    “请问丞相,可……可是有甚条件?”魏襄王终于醒悟。

    “魏王明智之人也。”张仪从容笑道,“魏国只需不再参与合纵。据实而论,合纵没有给魏国带来任何好处,带来的只是大灾大难。”魏襄王喟然一叹:“秦王盛情,丞相好意,魏嗣心领。只是目下举国惶惶,修好之事容徐徐图之。”

    “魏王可否见告,魏国难在何处?度过饥荒,魏国须得几多粮米?”

    “司土何在?”魏襄王突然高声,“先轹,职司所在,你对丞相说。”

    躲在惠施身后的先轹出了一身冷汗,莫非魏王要拿自己讨好张仪?心中七上八下硬着头皮走了出来,向张仪深深一躬:“小吏先轹,往昔开罪于丞相,敢请丞相恕罪。”张仪大笑扶住了先轹:“司土言重也。故旧之交,何罪于我?旧事改日再叙,但请司土先说国事。”先轹顿时去了惶恐之情,拱手道:“无百万斛粮米,魏国难解饥荒。”张仪向魏王一拱手道:“两国修好,魏难如同秦难。秦国出粮百二十万斛如何?”

    “此言当真?”魏襄王精神陡然振作,霍然站了起来。

    张仪一阵大笑:“我修书一札,请魏王派出特使,立即到咸阳丞相府见右丞相樗里疾,办理运粮事宜。”魏襄王向张仪深深一躬:“丞相大恩,魏嗣铭记在心!”

    张仪扶住魏襄王笑道:“张仪原是魏人,桑梓有难何能旁观?”魏襄王对殿中大臣高声道:“晓谕朝野,秦国借粮于我,解我国难。自此之后,魏秦修好,若有再言合纵者杀无赦!”朝臣们感慨唏嘘,纷纷点头称是。丞相惠施自请为特使,立赴咸阳。司土先轹自请为监运大臣,匆匆去征发牛车。大臣们人人觉得解了自己危难,争相做事,一时间效率奇高起死回生。

    粮米有了来路,魏襄王有了胆气,当晚在王宫大湖的明月岛举行了名为“两强修好”的盛大宴会。魏国司礼大臣充分挥洒了大梁的富贵排场传统,两千多盏风灯挂满水边林木,湖光山色雅歌声声,任谁也想不到这是一个刚刚遭受了宿敌猛烈一击几乎被灾难淹没的国家。张仪心中大不是滋味,借着如厕,在竹林回廊上独自伫立,望着灯火下的粼粼波光,有些恍惚起来。

    “丞相可愿回魏,同样做丞相?”魏襄王突然在身旁低声一句。

    张仪一怔迅即道:“魏王何出此言?张仪是秦国臣子。”

    “苏秦

六、张仪再度东出 连横魏齐两大国(1/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