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秦帝国(精华版)(全5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四、南国多才俊 楚王决意担当合纵轴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原结盟的消息迅速传到楚国,郢都震动了。

    楚威王夜不能寐,在园林中悠悠漫步。秋风吹来,夜凉如水,他却浑身燥热。自他继承王位十年来,楚国经历了一个奇特的转折:扩张与收缩并存,声威与屈辱俱来。四年前一战灭越,楚国完全占据了淮水江水以南的广袤土地,楚国历代君主的吞吴灭越梦想,在他手里变成了事实,他得到了“威加江南,振兴大楚”的朝野赞颂。但接踵而来的却是丢失房陵、丧师汉水、被迫迁都,使楚国蒙受了立国以来的最大屈辱。至今,楚威王都说不清,楚国在这十年当中究竟是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每每扪心自问,他都觉得愧对列祖列宗。虽然灭了越国,但却在中原争霸大业上一败涂地,认真说起来,还是耻辱大于功劳。更何况,灭越之战本来就不是楚国君臣的谋划,而是张仪、田忌的功劳。想起这两个人,楚威王痛悔不已:一谋之失,一战之败,何至于怒而问罪,将两个天下大才逼得逃出楚国?当时若能善待张仪、田忌,请俩人留在楚国效力,弥补他们对楚国的损失;以两人名士本色,必能全力谋划以报楚国。有此二人,楚国何至于狼狈若此?

    “屈原参见我王。”一个英挺的身影站在茅亭外边。

    “屈原?进来。”

    屈原走进茅亭,坐到竹榻对面的石墩上:“启禀我王,臣得游骑探报,苏秦率四国特使南下楚国,旬日后将到郢都。”

    “晓得。无非邀我结盟而已。如今天下,盟约最不值价了。”

    “我王差矣。此次盟约绝非寻常,乃上天赐予楚国的一个大好时机!”

    “此话怎讲?”楚威王淡淡笑了,觉得才俊之士又在故作惊人之语。

    “臣请我王思之:十年以来,楚国二次变法搁置不行,因由何在?秦国夺我房陵、灭我大军、迫我迁都淮南小城,朝野无得片刻安定,岂能推行变法?秦国威胁不除,楚国不得安宁。这便是今日大局。此次苏秦合纵中原,所以得四国响应,正在大局已经为天下共识。楚国若得与中原五大战国结盟,非但秦国威胁消除,中原乱象亦可自灭。楚国更有十年安宁,岂非天赐良机?”

    楚威王霍然坐起:“合纵有此功效?”

    “臣虽不知合纵盟约细则,然据臣远观,苏秦能使三晋与老燕国冰释恩怨纠葛,盟约定然对列国有绝大裨益。天下第一利害,无非国家安危,岂有他哉!”

    “依卿之见,与世族领主无须商讨?”

    “我王明断!”屈原坚定果断,“变法治本,正在根除世族割地,若与世族商讨,岂非与虎谋皮?楚国族政林立,变法大计不能与中原一般大张旗鼓,须得依时而行,另辟蹊径。”

    “卿有谋划?快说!”

    “臣有一请:我王允准臣秘练一支精锐新军,以为变法利器。与此同时,秘密制定新法,秘密网罗吏治人才。明年今日,可以雷霆之势厉行变法。”

    楚威王拍案而起,却又猛然打住笑道:“屈原,你可是世族贵胄,想过没有,变法大潮一起,屈氏部族封地也将被淹没?”屈原粗重地喘息了一声,声音出奇地平静淡漠:“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屈原誓做商君第二。”

    “好!”楚威王拉住屈原的双手,“卿做商君,我安得不做秦孝公?”

    “我王有孝公之志,楚国大幸也!”

    楚威王哈哈大笑:“来人,上酒!与屈子痛饮一番。”

    片刻酒来,楚威王与屈原边饮酒边议论,变法大计渐渐地明晰起来。楚威王说,应当再有一个才智之士,与屈原共谋大事。屈原举荐了公子黄歇。楚威王大笑说,正合我意。酒过三爵,楚威王宣来出令掌书当场记录,赐封屈原执圭[3]爵位,升迁大司马[4]之位。明月西沉,屈原方才出宫,打马一鞭,向公子黄歇府邸而来。

    次日清晨,一支马队簇拥着一辆青铜轺车,向淮北疾驰而去。

    轺车前一面“黄”字大旗迎风招展,轺车伞盖下挺立着一个黧黑精悍的青年,头戴六寸白玉冠,手持三尺吴钩剑,金色斗篷鼓荡飞扬,分外意气风发。这是公子黄歇,奉屈原转达的楚王命令:兼程北上,迎接合纵特使。

    魏楚之间的淮北地带,黄歇极为熟悉,马队沿颍水河谷北上,两日后已走出楚国北界二百里,还是不见苏秦车骑踪迹。黄歇不禁大起疑惑,派出飞骑斥候前出探测,半日之后得到回报:苏秦车骑在女阳谷地遭遇神秘奇袭,幸无大碍。黄歇大惊,立即催动马队疾驰北上。

    大约一个时辰,黄歇马队与苏秦车骑相遇了。相互见礼问候一番,一阵号角,五色马队又辚辚上路。黄歇来时已经安排好了沿途驿站的迎送事宜,军食、马料、宿营等几乎没有任何耽搁。三天行程,到了郢都郊野。时当午后,十里长亭下旌旗招展,钟鼓大作。苏秦游说合纵已经四国,还是第一次遇到郊迎大礼。

    正在疑惑,一辆青铜轺车迎面而来,六尺伞盖下站立一人,大红披风,白玉高冠,身穿软甲腰悬吴钩,一副大胡须飘拂胸前,威猛潇洒尽在其身。苏秦目力不济,也看得清爽,不禁高

四、南国多才俊 楚王决意担当合纵轴心(1/4),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