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秦帝国(精华版)(全5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四、秦国崛起 咸阳祝捷封商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公元前三百三十九年春三月,卫鞅班师回到咸阳。

    秦国河西大捷的消息早已传遍中原,引起了高山雪崩般的连锁反应。魏国朝野震恐,深感安邑处在秦军威胁之下,立即议决迁都大梁。魏国迁都后的大格局,恰如魏国当初压迫秦国之翻版——秦国对魏国腹地的威胁,恰如当年魏国对秦国腹地的威胁,同样近在咫尺,同样痛苦难当。

    中原各战国立即抓住了压缩魏国的大好机会。首先,是对魏国恨之入骨的赵韩发难。赵国立即趁势夺取了安邑北部的上党山地、平阳重镇,将魏国北部屏障全部摧毁。韩国则立即东进,袭击占领了荥阳、广武,封锁了鸿沟上游,使大梁水源受到威胁,且取代魏国包围东周王室三川地区,准备吞灭东周。如此巨变,魏、赵、韩三国又处在了强弱大体相等的位置。

    最北部的燕国则趁着赵国南下时机,一举夺取了多年梦想的大半个中山国,又夺取了林胡部族的大片草原,从北面对赵国形成压力。楚国见魏国丢土丧师,立即向北推进,夺回了割让给魏国的淮北六城,占据了鸿沟下游、颍水上游的重镇陈城[3],准备将国都由郢都迁往这里,与中原争夺淮水以北的大片土地。齐国自然不会坐失良机,首先南下夺取了楚国东北琅邪地区,将楚国海滨地带压缩到兰陵以南;又西进夺取魏国巨野泽以南地区,将魏齐边境延伸到桂陵山地。一夜之间,魏国东部屏障竟全部变成了齐国西进跳板。

    但是,对天下震撼最大的,还是秦国的强大崛起。

    谁能想到,本来最贫弱的秦国,非但一举恢复了始封诸侯时的广大国土,且将脚步迈出了大河与函谷关,成了压迫中原的强大力量。更令天下震惊的,还是秦国这支新军。河西两战,秦国新军摧枯拉朽全歼魏军,此等战力当真是匪夷所思。战国之世人人知兵,谁都知道秦国这支新军对天下意味着什么。一时间,秦国新军被天下呼为“锐士”,各国莫不以秦国锐士为目标训练新军。

    秦国崛起,使战国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战国初期的魏国霸主时代已经结束,战国中期的列强纵横拉开了序幕。在卫鞅大军班师的同时,函谷关外的大道上轺车如流。中原各国纷纷派出特使,进入函谷关向秦国表示祝贺,争相与秦国结好。咸阳城真正沸腾起来了。老秦人何曾品尝过一等强国的滋味儿,简直是欣喜若狂了。

    三月底,卫鞅率领大军从函谷关开回了关中。

    将近咸阳,卫鞅将大军交给了车英景监,自己换上便装,带了荆南,悄悄从咸阳北门进了城。谁知刚刚走马到府门,秦孝公大笑着从门口迎来:“大良造,我知道你会一个人回来。荧玉,快来。”卫鞅连忙下马,未及行礼,已经被秦孝公扶住。荧玉忙不迭赶来,唏嘘拭泪道:“夫君,黑了,瘦了。”卫鞅笑道:“也结实了,你看。”撸起大袖,黝黑的臂膀鼓起坚硬的肌肉。

    三人一齐大笑。秦孝公拉住卫鞅的手:“大良造,上车,今日可是两大庆典也。”不由分说将卫鞅扶上青铜轺车,“荧玉,你乘后边一辆。”说罢亲自坐上驭手位置,一抖马缰,驾车向咸阳宫前驰来。荆南跳上公主荧玉乘坐的第二辆轺车,驾车紧紧随后而来。

    气势宏大的咸阳宫广场,已经人山人海。先行到达的新军,已在广场中央列成两个整肃威武的方阵,中间红毡铺地的大道直达三十六级台阶之上的巍峨大殿。两辆轺车驶来,广场响起震天动地的欢呼:“国君万岁!”“大良造万岁!”“公主万岁!”秦孝公在白玉阶下停止,亲自扶下卫鞅,又殷殷拉起卫鞅一只手,走上了大殿平台。两座丈余高的大鼎下,秦国全体大臣一齐行礼:“参见君上!参见大良造!”秦孝公拉着卫鞅走到中央高台上,向司礼大臣微微一点头。

    “大秦国,河西大捷并迁都大典,开始——”

    顿时,整个咸阳广场轰鸣了起来。那不是丝竹埙篪之音,而是沉重轰鸣的战鼓号角与黄钟大吕,宏大低沉,气势壮阔得令人心神沸腾。

    “国君书告天地臣民——”

    秦孝公展开一卷竹简,激越浑厚的嗓音在广场回荡着:“昊昊上天,冥冥大地,秦国朝野臣民:收复河西旧地,迁都咸阳新城,乃我秦国百年以来之两大盛典!二十有年,秦国顺天应人,力行变法,由弱变强,走过了一条浸透泪水、汗水与鲜血的道路。秦国摆脱了旧日贫困,洗刷了先祖屈辱,痛雪了百年仇恨。兹此昭告,天地人神共鉴!”

    全场山呼:“大秦万岁!”“变法万岁!”

    “国君亲封——”

    秦孝公咳嗽一声,高声宣布:“人心昭昭,天地悠悠。大良造卫鞅之不世功勋将永载史册。为昭当年求贤令之信,今封商於之地十三县,为卫鞅领地,封号商君——”

    话音落点,全场沸腾,又一番呐喊欢呼。

    卫鞅深深一躬:“臣卫鞅,谢过君上大恩。”

    接着,由司礼大臣宣读了封赏其余功臣的诏书:车英进爵三级,晋升国尉;景监进爵三级,晋升上大夫;新军将士按照斩首数字与其他军功,四万余隶农、平民出身的士

四、秦国崛起 咸阳祝捷封商君(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