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秦帝国(精华版)(全5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五、大峡谷里的神秘新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秦孝公卫鞅马队西来,迅速进入了陈仓山地带。

    卫鞅马鞭一指道:“君上,陈仓峡谷就在前面。”秦孝公恍然抬头,但见数里之外两座高山耸立,一条小河如银线般隐隐穿出两山中间。山色苍黄泛绿,春风浩荡呼啸,一片荒僻无人的景象,不禁问道:“山后是新军营地?”

    “正是。”

    “好地方!有山有水又有草,走!”

    马队急风暴雨般向大峡谷卷去。

    车英觉得自己的担子太重了,颇有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沉重压力。

    车英完全摆脱了老旧车战的路子,凭着兵家天赋与军旅磨炼,开始了一丝不苟的新军立制,开始了严酷的实战训练。第一件事,车英在景监协助下,三个月内完成了遴选将士、裁汰旧军的繁重任务。卫鞅交代的方略是“裁旧编新,双管齐下”,以求最快完成新旧交替,防止战事突然爆发。车英带着十名军吏,马不停蹄跑遍了秦国所有军营,一个一个地挑选出两万余名官兵,又妥善接收了所有可用的军器辎重。其余七万余名秦国老军,则全部交给景监去安置。如此安排,极短的三个月时间内,一支新军胚胎初步形成,完成了旧军蜕变。这是山东六国无法想象的。

    第二件事,从各县青壮中一举招募了两万多新兵。因军功激励,应征者踊跃而来,大大超出。面对从军人潮,车英报卫鞅批准,定了两条军法:其一,只招家有三丁以上者入伍,独生子、二子者纵然本领过人,也不招收。其二,以魏武卒的标准严格考选。

    第三件事,更新装备。战国时代的新军,主要标志是精铁应用程度。铁骑、铁甲、铁兵器,都要上好的精铁打造,才能对铜兵器保持绝对优势。当时,天下铁山主要在韩国,所以韩国虽小,却有“劲韩”之名。秦国铁材匮乏,按照原来的十余万兵力计,秦国尚不可能建立一支铁军。然兵力精简为五万,加上变法以来从山东各国流入秦国的铁材,却可勉力应付。卫鞅下令,除了农具,所有能够搜集到的铁器铁材一律上缴官署,全数交给车英的辎重营。一时间,秦国民间三户用一把菜刀,富裕人家仅有的牛车上的铁轮毂和宗庙的铁炉,以及旧军遗留的少量铁兵器,都一起进了陈仓峡谷的兵器场。车英派一名得力副将,专司监造兵器。一年之间,峡谷中烟火彻夜不熄,皮囊鼓风恍若沉雷,叮当锤锻几乎淹没了刁斗之声。

    基础事体就绪后,车英才开始了真正的组军训练。

    开端一把火,车英首先在军中遴选了一批年轻将领。车英的办法是,打破身份,唯才是举。秦国新法,已经消除了军中的身份天堑,军兵之间不再有贵族甲士和永远只能做行伍老卒的隶兵之分。但来自世族、平民、新自由民三种家族的将士之间的偏见隔阂,毕竟不是短时期能消除的。车英要做的打破身份,就是打破这种偏见,尤其要消除贵族平民官兵对新自由民子弟的蔑视。要做到这一点,仅靠说辞不行,最扎实的办法就是比试本领,唯才是举。

    确定千夫长时,二十三岁的山甲成了新军中最年轻的千夫长。

    山甲是居无定所、无田无产的药隶子弟,又那样年轻。按照军中传统,山甲做个百夫长已经算非常破格了。车英大胆起用山甲为步卒千夫长,一举打破了对新自由民兵士的歧视偏见。新兵奔走相告,群情振奋,人人都看到了立功受爵的希望。

    千夫长选拔结束,车英在中军幕府举行了第一次聚将会议。全军千夫长以上六十余名将军济济一堂,分外整肃。车英肃然道:“诸位将军,新军训练即将开始,正告诸位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职爵暂分。秦国新法,无立战功者不得授爵。新军将领中,有二十六位千夫长乃白身之将,没有任何爵位。还有新近晋升的骑步三军主将八人没有加爵,仍是原来的低爵。本将军自受命统率新军以来,也是原来的第八级‘公乘’爵,没有加爵。为维护新法,本将军决意在新军实行职爵暂时分离,没有战事,没有斩首立功之前,不向国府报请寻常之功。无爵低爵之将领,一律到斩首立功之时以功定爵。诸位以为如何?”

    将领们异口同声:“有功受爵,我等心服!”

    “好!”车英霍然站起,“距明年开春,我军只有八个月时间。八个月里,新军要训练成一支所向无敌的精锐之师。新军面对的第一个敌人,是魏国河西守军。秦国新军每一名官兵,都要成为能够战胜名震天下的魏武卒的锐士!不收复河西之地,是秦国耻辱,是新军耻辱!诸位将军务必激励将士,精诚互助,奋发练兵,枕戈待旦,雪我国耻!”

    将军们激昂齐吼:“奋发练兵!雪我国耻!”

    倏忽之间,大峡谷已是冰雪消融流水淙淙满山泛绿春意盎然了。

    经过酷暑严冬,一天也没有中止的严酷训练,这支新军已经成了一支名副其实的铁军。骑兵清一色铁甲长剑,非但马具马蹄,连马头也披挂上了铁皮面具。步兵则分成了三个兵群:五千强弩手,清一色二十石以上的强弓硬弩;五千长矛手,清一色的铁杆长矛,外加一支精铁短剑;一万主战步兵,人手一口重达八斤的厚背宽刃大刀,一张硬

五、大峡谷里的神秘新军(1/4),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