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人在大明,无法无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章 靖难之役!朱棣有多辉煌,朱允炆方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0章靖难之役!朱棣有多辉煌,朱允炆方就有多废!

    朱元璋现在迫切的想要听听陈寒的话。

    他主要想听听自己的大孙子到底会犯什么样的错误。

    如果能提前帮助自己的大孙子布局就好了。

    凌汉虽然有点不忍心听下去。

    毕竟他也是文官。

    如果陈寒说出了一些要直接杀掉某些文官,才能达到目的的话,拿自己岂不是在那起刀来砍文官们的手脚。

    朱标有意识地想要阻拦,但看到自己父亲如此期待的眼神,他又有点不忍心只好在边上听着。

    陈寒完全不知道这些,继续说着。

    “朱允炆削藩不成功主要有四点原因。

    第一是,削藩太急太狠,完全就是没有理由的削藩,以莫须有的罪名直接将周王他们几个给抄家式灭掉,更逼迫的湘王朱柏无力辩驳,只能居家自焚对抗。

    如此的狠辣无情,让不少的宗亲感到寒心,可以说完全的众叛亲离。

    第二是,由于朱元璋的狠辣打击,能征惯战的将领基本被灭掉,剩下的耿炳文、李景隆,在军队当中的不够,能力更是有问题。

    特别是李景隆,号称大明王朝的第一代战神,这可不是一个好听的名头,而是讽刺他的无能。

    他可以算作是明朝初年头衔最大的大草包,如果说李文忠乃是真正的战神,那李景隆就是丢尽了他爹的脸面,别的人再差也仅仅是虎父犬子,而他李景隆简直就是虎父犬屎。

    村长,俺来跟你详细描述一下朱棣从造反到成功的过程,你就知道,朱允炆这一方有多么的垃圾了。”

    朱元璋在边上,已经不止一次听到陈寒说自己的孙子垃圾了。

    心里面翻江倒海的。

    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陈寒却兴奋的说道: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初起兵时,燕军只据北平一隅之地,势小力弱,估计兵力撑死一万左右。朱允炆则在各方面都占压倒性优势。

    朱棣采取内线作战,以部将郭资戍守北平,迅速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平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

    七月初五日,朱棣击败朱允炆部署在北平的军队,连克通州、蓟州、遵化、密云、居庸关、怀来、开平龙门等地,从而巩固了北平根据地。

    七月二十四日,以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都督宁忠为左右副将军,率师北伐,命山东、河南、山西3地供给军饷。

    八月十二日,耿炳文率军30万人进驻真定(今河北正定),都督徐凯领兵10万人扎营河间(今属河北),都督潘忠驻莫州(今河北任丘),都督杨松率军9000人为先锋扼雄县。

    朱棣乘北伐军部署未定,率军主动出击。

    八月十五日夜,攻破雄县,杨松全军覆没。继而伏击潘忠援军,大败其众。

    ltdivquotcontentadvquotgt二十五日,燕军直捣真定,败耿炳文军于滹沱河,斩首3万余级。耿炳文余众入城坚守。

    八月底,朱允炆听从黄子澄的建议以曹国公李景隆代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50万人进驻河间,再图北伐。并令江阴侯吴高等围攻水平(今河北卢龙)。

    九月初五日,朱棣为诱使李景隆深入并解水平之围,留少数兵力防守北平,自率主力往援水平。吴高不战而走,燕师连下水平、山海关,进取大宁(今内蒙古宁城),收并宁王所部及朵颜三卫之军。

    李景隆获悉朱棣北攻大宁,遂率师围攻北平,不料遭到守城燕师的顽强抵抗。

    十一月初四日,朱棣回师北平,与留守部队配合作战,内外夹击,大败李景隆军于郑村坝(今北京东20里),毙伤10余万人。李景隆退还德州,整伤兵备,准备明春大举进攻。

    建文二年四月初一日,李景隆率军60万人自德州分兵两路,大举北伐。

    朱棣率军10万人迎战。两军会战于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境内)。经过数日激战,燕师大败李军,毙伤10余万人,乘胜攻克德州。

    李景隆拥众10余万人退守济南。燕师跟踪追击,进围济南,遭到山东参政铁铉与都督盛庸的顽强抵御,围城3月而不下,且后方受到北伐军的威胁,遂撤围还师北平。

    九月,朱允炆以盛庸代李景隆为大将军,都督平安、吴杰为左右副将军,再举北伐。

    十月,朱棣获悉盛军北进,遂佯称攻辽东,至通州,突然转师南攻沧州,生擒徐凯,歼万余人。燕师进逼德州,诱败盛军于城外。其后沿运河而南,连克临清、馆陶、大名、济宁等地。盛庸、铁铉率军营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以扼燕师归路。

    十二月二十五日,燕师归至东昌,遭盛军截击,死伤数万人,主将张玉战死,被迫还师北平。

    建文三年春,盛庸率军20万人驻德州,吴杰、平安驻真定,互为犄角,伺机出击

第10章 靖难之役!朱棣有多辉煌,朱允炆方就(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