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我,朱允熥,带着朱棣造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39章老朱立遗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朱元璋微微一笑,颔首道。

    “翟卿长期负责吏部,对国内治理有深刻理解,其意见值得信赖,太孙巡视山西的决定似乎过于急躁,未充分考虑。咱决定推迟此提议,同时,咱已指示北巡官员暂留山西衙门,待年底后重新选派,明年春天赴任。”

    “遵命。”

    四个人同声答允。

    朱元璋随即转口问道:“另外,有关于燕王私自率军南下之事……虽然得到了咱事后同意,但这属于行为先于命令的情况,如何处理呢?内阁大臣们有何意见?”

    此言一出,顿时陷入了静默。

    不多时后。

    朱标微微鞠躬,双手抱拳道。

    “父皇,依儿臣看来,老四即使有失,也是细微之过。归根到底,老四此次擅自领军南下,前往晋东区域,实则是为了保护大明太孙。”

    “根据实际情况考量,儿臣认为朝廷还是应当减轻责备,或以圣旨警告,或要求其写悔过书呈交于父皇审阅。”

    朱元璋冷哼了一声。

    他眯缝着眼睛,注视着朱标。

    “假设有一天老四或者别人,领军跑到应天城门外呢?”

    乾清宫内的氛围,忽然变得紧张起来。

    朱元璋目光凝重地看着朱标。

    包括任亨泰在内的多位官员,顿时感到焦虑不已。

    举世皆知,朱标心胸宽广,无论是对待朝廷大臣,亦或是对于黎民百姓乃至兄弟们,都倾向于宽容处理。

    朱标亦是那种能够倾听多方建议的人,并不独裁专横。

    每当大明重要决策出台前,总会多次与大臣们共同探讨。

    此时此刻,朱标面容依旧镇定自若,嘴角浮现出淡笑。

    他再次行礼,面向朱元璋:“父皇,我那些年轻弟弟,可能在过去偶尔会有些出格行为,但从建国到现在已有30余载,在此期间,他们都已有所改变。”

    “虽没有贤德之名传颂在外,却也懂得了为国效力的重要性以及维护社稷不易之理。如果真有那么一日,兄弟们率领军队包围应天城,那肯定是因为京师内出现了奸贼,他们这样做是为了给大哥撑腰,讨公道,以此恢复朝廷公正清明。”

    “太子仁慈,乃我大明一大幸运。”

    任亨泰被深深打动,高高举起双臂并合拢成拳状,朝着朱标极其尊敬地行了个大礼。

    解缙,翟善等其他文武百官也都行礼。

    看到如此贤明谦逊且能干稳重的太子,所有人都相信未来不会有内乱发生,皇家子弟间更不会产生嫌隙。

    朱元璋尽管表面看起来冷峻无情,甚至带着轻微不满的态度,连续发出鼻音表示反感。

    但实际上他心里却涌上一股温暖。

    长子性情温和而又充满仁爱之心,将来等到离世之时,便不必担心他会挥刀砍杀自己亲生手足。

    幼年时,因为条件所限没能好好读书,后来投身军务一直忙忙碌碌。

    待到立国之后,虽想努力补习文化,但各种建设事务接踵而至,无暇顾及。

    直到多年过去,朱元璋才开始真正静下心来研读典籍。

    特别是当他了解到唐代历史时,更是时常心存恐慌,生怕老朱家日后会重复李唐悲剧。

    于是,效仿前汉实行藩王封疆治守政策。

    借鉴唐朝,禁止诸侯相见。

    现在来看。

    或许大明不会走上之前朝老路?

    想着想着,朱元璋心中不免感慨万千。

    “此次允熥进言提出多项主张,虽然有些考虑欠周全的地方,但仍不失爱国忧民。新朝代需要新举措适应发展所需。同时对于过往的经验教训,则需采取改正或者引以为鉴。”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后代必然超过前人,世间哪有什么可以维持千年的法令或者百年的政体呀?”

    朱元璋的话,响彻乾清宫。

    不管是朱标,还是站在一旁的几位内阁大学士们,都明白皇帝即将作出重大决定。

    众人纷纷准备聆听。

    “刘建安。”

    “奴婢在。”

    内宫大总管刘建安迈步上前,缓缓走进众人的视线。

    朱元璋手按桌案,神情严肃。

    “准备朱笔跟圣旨。”

    “我需立下诏书。”

    话音落下,乾清宫中仿佛响起了一声巨响。

    砰地一声。

    朱标与任亨泰等人,一同跪倒在地,脸上写满了惊讶。

    “父皇,此举万不可行。”

    “陛下正值壮年,身体康健,国家兴盛,此时谈及身后事实在过早。一旦诏书下达,恐会影响陛下声誉,微臣斗胆请求撤销此想法。”

    任亨泰心中如波涛翻涌。

    不论是从眼见洪武新政渐现成果,还是基于皇上本人依旧硬朗的体态来看,此刻提及设立诏书,总让人感到不安。

    

第939章老朱立遗诏(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