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70年代:带着户口去下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章 有家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武满仓看见董卫军过来后,立马上前笑着就把董卫军就往家里拉。

    这年头愿意让你在家里吃一顿的,确实是把你当回事了。

    进到屋里后,宁芳霞也是一脸的热情。

    “卫军过来了,快坐,跟你叔快坐,我这就给你舀饭。”

    董卫军想帮忙端饭,都被武满仓给拉的坐了下来。

    “你是人嘛,那你能让你动手呢,让你婶子来就行了。”武满仓从放馍的竹篮子,拿起一个白面馒头就直接塞给了董卫军。

    这年头也就像武满仓这种自己是队长,儿子儿媳还是职工的家庭能一天三顿白面馒头。

    普通家庭,大多都是玉米面跟小麦面粉掺在一起吃的,也有的舍不得吃小麦面粉,用的都是玉米面粉蒸的馒头。

    纯玉米面蒸出来的馒头吃多了,很容易会拉不出来。

    “来,卫军别气就当自己家,快吃。”

    “谢谢叔,等婶子一起吧。”董卫军笑着说道。

    很快,宁芳霞就给几人分别舀了一大碗玉米糁,有得地方也叫包谷糁,其实就是玉米粒碾碎后的样子。

    在关中地区早上一碗黏糊的玉米糁,配上凉调的胡萝卜丝或者咸菜,吃起来那叫一个美。

    “快吃,不够吃了锅里还有,敞开了吃。”这话也就像武满仓这样的家庭能说了。

    董卫军也没气,学着武满仓的样子,一只手托着碗底。

    夹一点咸菜,然后用咸菜捞一筷子玉米糁。

    嘿,你还别说~~

    美美的吃了一大碗玉米糁,又吃了一个大白馒头夹咸菜,董卫军觉得挺爽。

    “卫军,吃饱了没,没吃饱婶子再给你舀一碗,锅里还有呢,你们城里来的娃都爱面子,没吃饱的话你就说,跟吃饱相比,面子值几个钱。”

    “我吃饱了婶子,你做的玉米糁太好吃了。”

    “呵呵,这娃,就一个破玉米糁有啥好的。”被人夸厨艺,宁芳霞还是挺高兴的。

    帮着一起把碗筷啥的送到厨房后,董卫军想帮忙洗碗,被宁芳霞推了出来。

    董卫军也没有再凑过去。

    “叔,抽烟。”

    “卫军,等下你先跟你婶子去过去,我去地里喊两个人过去给你帮忙。”

    要不说送礼好办事呢,你看这不,先是混了一顿早饭,就连收拾院子都有大队长帮忙找人。

    “行,叔,你先忙,我等我婶子。”

    武满仓拿着哨子走后,没一会儿,宁芳霞就把锅灶收拾干净了。

    把厨房门关好,防止村里的猫跑进去乱翻。

    “卫军你把门后的扫把拿上,婶子去屋里拿个手帕咱就过去。”

    很快,宁芳霞就顶着一个已经彻底掉色的头巾走了出来。

    “婶子为啥我看村里很多大妈都顶着一块头巾呢?”董卫军好奇的问道。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这叫帕帕头上戴,咱这边黄沙太多,风一吹全是沙土,像婶子这样头发长的,本来洗起来就不容易,而且婶子这手帕干活的时候还能挡住太阳。”

    “这样啊,我就说我昨天下午在地头看到好多村里的大妈他们基本上都带的头巾呢。”董卫军笑着说道。

    陕西八大怪:帕帕头上戴

    “婆,你们干啥去,我也要去。”武志业急忙喊道。

    “去老宅给你卫军哥收拾屋子去,你跑去干啥,带着继业在屋里耍,听话,婆回来给我娃吃糖。”

    “我有糖,我去喊我卫军哥的时候卫军哥给我一口袋。”说着还把糖掏出来给宁芳霞看了一下。

    “你这娃,咋这不懂事的,你哥给你你就要呢,拿来,婆给你收起来,小心把牙吃哈嘹(坏了的意思)。”

    “我不,我不,这是我卫军哥给我的。”见宁芳霞要收糖,武志业拉着小老弟武继业麻溜的就跑了。

    “让你看笑话了,他爸他妈都在县城上班呢,他爷把娃惯坏了。”宁芳霞笑着说道。

    董卫军帮着宁芳霞把大门锁好后,拿起扫把:“孩子嘛,正是玩的时候,不过婶子我看志业也到了上学的年纪了,咋没去学校呢。”

    “嗨,么人教么,不过听你叔说暑假过完上面就安排教师过来,不管咋说,咱武家庄也算个大生产队呢,往年隔壁几个生产队的娃都在咱生产队上学,这不是那啥呢嘛,

    去年闹的太厉害了,么人敢教书了,所以从去年到现在学校就没办。”

    两人一边走一边聊着天。

    差不多走了能有小十分钟的样子,两人就到了武满仓家的老宅这边。

    这边除了武满仓的老宅,周围还住了六户人家。

    武家庄人口算得上是多的,差不多在有150户。

    按照现在平均一户5-8人口来算,也有一千多口人了,当然这里面肯定算上了没有劳动力的村民。

    就算除去没有劳动力的老弱病残外,武家庄生产队的劳动力也都是拔尖的。

第12章 有家了(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