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倒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四章 开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凌晨一点四十分,我们撬开了棺床正中间的一块石条。

    周伶猜的不错,下面是空的。

    当我们搬开石条,一个黑漆小木箱,便赫然出现在三把头灯的辉映之下!

    由于石棺和棺床中间仅四十公分,所以我们当时都是趴着钻进来的,换句话说,如果这时候石棺落下来,我们都得被砸成肉饼。

    “卧槽,真特么沉啊!”

    长海叔一下没搬动,正准备再试,却被周伶拦住。

    “不要搬,平川你来,直接把锁砸开!”

    小木箱锁头很细,我一锤就搞定了,但因为闭合的太久,我用了好大的劲儿才掰开。

    时隔多年,接下来的一幕仍令我记忆犹新。

    伴着嘎吱嘎吱的响动,一抹柔和的光泽,从缝隙中乍现,而后随箱盖开启,一点点扩大,直至完全铺开,呈现在我们眼前……

    是银锭。

    所以周伶不让长海叔继续搬。

    否则一旦箱子突然垮掉,产生磕碰,品相就会下降。

    我第一次见古代银锭,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银锭颜色偏灰,表面比较粗糙,如果从侧面看,形状确实有点类似电视上的银元宝,但没有中间那个凸起,是平的,而且从平面中心开始,还有一圈圈水波一样的纹路扩散到边界。

    此外,看着看着,我就明白了古代为什么会有“雪花银”的说法,因为随着光线的偏转,银锭表面,真的会显现出零星类似雪花的反光点。

    周伶说这种银锭叫“十两束腰锭”,在明代,一锭这样的银子,就可以买两个丫鬟。

    我有些吃惊,拿起来一个,感觉也就比鸡蛋大点,不过很压手。

    银锭底部摸起来很粗糙,我翻过来一看,发现是一层蜂窝状的小孔,给人感觉不太舒适。

    “诶?这是啥色儿?”

    “卧槽伶姐!这不是假的吧?”

    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我仔细一看,发现那层蜂窝小孔表面,有一种淡淡的彩色。

    就有点像那种电焊过后,留在金属表面的色泽。

    周伶抬眼一瞟便道:“这叫五彩包浆,要长期稳定的氧化环境才能形成,一般只有窖藏能出,有这种颜色,不仅不是假的,反而更值钱!”

    “哦哦,原来是这样。”我半懂不懂的点了点头,心说这都是知识,我得记住。

    经过清点,银锭总共一百枚,都是十两束腰锭,其中两个有字,内容是“成化十三年,济南府徵,银匠丁昭”。

    周伶说明代太监虽然不差钱,但很难攒下这种成箱的制式官锭。

    所以,这大概率是老太监退养时,王府赏赐的安家费。

    而手札记述,修墓是正德六年,这个时候老太监还活着,如果他是成化十三年退养,就说明退养之后,这人少说又活了三十多年。

    看着一地的银锭,周伶感慨道:“千两赏银,难怪这老太监敢越制啊!”

    当时没明白她的意思,因为小时候看电视里,动不动就赏金千两什么的,感觉似乎不多。

    后来我才知道,那都不对。

    在明代,除去战场之类的特殊情况,日常生活中,赏银千两这种行为,基本只有皇帝、皇后以及个别受宠的亲王才能做。

    其他人即便给得起,也不能超过这个标准。

    这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你想想,皇帝平常才给一千两,你却给一万两,那你指定是不想混了……

    收好银锭,我们从新垫砖准备开棺。

    为了加快速度,周伶叫建新哥也下来了,三个人快马加鞭,放好砖后便叮叮当当开始猛凿。

    其间周伶也没闲着,用小刀修起了木楔子,这是开石棺用的。

    记住,电视上那种手推石棺的画面都是假的。

    别说石棺,木棺一个人想推开都很费劲,就比如我爷爷的棺材盖,要三个成年人才能抬动。

    开石棺要么暴力破拆,要么就是用巧劲,从一侧沿着缝隙往进凿楔子,让棺盖倾斜,最后依靠棺盖本身的重量,使它自己滑下去。

    而在此之前,还要检查一下内部有没有卡槽。

    如果有,那四个面都要上楔子,先把卡槽顶起来,然后再提升一侧的高度使其滑落。

    这个环节我再度急中生智,提出应该把一侧垫的高一些,这样或许能节省出一点时间。

    周伶听完直夸我,搞得我有点不好意思,就谦虚说自己这都是小聪明。

    不料她却说:你这不是小聪明,你是大聪明!

    唉……

    如果不是没时间,我肯定要给她普及一下东北话。

    石棺远比想象中要沉。

    右边砸下来后,那一侧的墓砖几乎全都被拍断!

    好在周伶早有预料,垫砖时她就指挥我们横竖交叠堆放砖块,并将砖跺摆成梯台形状,增强了抗压能力,所以墓砖虽然断了很多,但砖跺并没有要塌的征兆。

第十四章 开棺(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