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品着茶,随意地瞥了一眼,看到朱小宝先在宣纸上尝试表达意见,不由自主地点头称赞。
“国家大事不可轻率,你这样做很好,让咱来看看。”
朱元璋探头过去,脸色突然一愣,难以置信地抬头看向朱小宝。
“好小子!你这水准,几乎与咱不相上下,批得真好!”
“想必近来读了不少书吧?”
朱小宝颔首。
“爷爷您送来的两本政书,我快要读完了。”
嚯!
好小子!
真是有毅力啊!
朱元璋很是满意,笑着道:
“继续批吧,直接在奏疏上批注即可!”
“无论发生什么事,咱担着,你就放心地批!”
老爷子面色红润,显然非常高兴。
朱小宝将刚才的话,一字不差地转录到淮北府的奏疏上,然后继续翻阅下一份奏疏。
这一封来自关中西安府,同样是关于雪灾的,但这次是由都察院提出的弹劾。
“臣,都察院右金都御史史佑向陛下禀报,蓝田县县令与当地豪强勾结,隐瞒天灾,侵吞土地,隐瞒真相欺骗陛下,其罪行严重,不可宽恕。”
左金都御史的奏疏内容繁多,核心观点是蓝田县令和地方豪强串通一气,欺骗皇帝,隐瞒天灾,迫使百姓将肥沃的土地转让给大土地主和大豪强。
朱小宝通过这封奏疏,瞥见了大明土地兼并的冰山一角。
原来土地兼并背后,还隐藏着如此多的内幕。
过去朱小宝对土地兼并的认识,仅限于那四个干巴巴的字。
如今真正接触到这些肮脏的手段,利用天灾人祸侵犯百姓利益,他的神情中,不禁流露出一丝愤怒!
朱元璋察觉到朱小宝的神情有异,不动声色地侧目观察,看完之后,平静地道。
“这类事件在咱大明屡见不鲜,你初次见到会愤怒,但见得多了,也就习惯了。”
这番冷酷的话语,却似乎带着浓烈的杀气,向朱小宝袭来!
朱元璋的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桌案。
“这些年来,咱皇帝已经处决了太多这类人,不是因为嗜杀,而是不得不为之。”
“然而无论怎么处决,这种情况总是无法根绝,每逢天灾,总有人试图从中牟利,却从不考虑如何为百姓提供便利,如何尽力帮助百姓。”
“如果都像淮北府那样免税,咱难道会不同意吗?”
“一群国家的害虫,正是他们在侵蚀着大明的根基!”
“不除之,无法树立朝廷的威严!”
老爷子的语气中,透露着前所未有的冷漠。
朱小宝无奈叹息道。
“压制不如引导,单纯的杀戮,是无法根绝问题的,必须建立一套规范的制度来进行管理。”
朱元璋看着朱小宝,欲言又止。
朱小宝疑惑道。
“既然贪官污吏难以根除,那我们是否可以尝试采取预防措施?”
朱元璋眼眸微眯,感到有些好奇。
“你继续说。”
朱小宝点了点头,接着道。
“例如,除了都察院之外,再建立一个机构,专门负责监督全国的吏治,确保政治的清明……”
朱元璋沉吟片刻,道。
“如何构建?”
朱小宝答道。
“我们可以尝试设立一个只负责监察吏治的衙门,用以监督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
这样的构想,与后世的廉政公署相似。
朱元璋继续追问道。
“这有必要吗?”
朱小宝道。
“当然有,这样才能对地方官员形成威慑啊!”
朱元璋闭目深思,朱小宝则谨慎地观察着他,又补充道。
“不过,这还需要众多重臣共同商讨。”
朱元璋突然睁眼,大手按在桌上道。
“不错!”
见状,朱小宝很是高兴。
但随后,朱元璋的语气却带了些许责备。
“但咱要问你,你所说的独立于现有体制的衙门,是否意味着取代了都察院和三法司?”
“按照你的计划,这个衙门是否还需要配备卫所兵,以执行逮捕任务?”
“常言道,宋朝因冗官而亡,你这样的做法若实施,朝廷的官吏体系将会逐渐膨胀。”
“宋朝便是如此,遇到问题就增设衙门,枢密院取代兵部,三司分割财权,以至于兵部、户部等各衙门养了一群闲人,最终导致了大宋的衰败。”
“尽管宋朝经济繁荣,但确实是冗官的问题,导致了它的衰亡。”
“你常言要汲取历史教训,可这责任推诿、养闲人的现象,你有思考过吗?”
朱元璋平静地看着朱小宝,随口便将宋朝历史与当前国政结合,分析得入
第196章放心大胆的写,直接写在奏疏上(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