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究是因为他这个皇帝做得不够好,没能确保百姓的温饱,才致使他们铤而走险!
如果那时有土豆,哪里还有刘福通之辈呢?
老朱的眼中,此刻竟泛起了泪花。
朱元璋是真正把百姓放在心上的人,因此他才如此重视粮食。
现在有了土豆,他怎能不兴奋?
只见他突然放声大笑!
有了这土豆,就再也不用担心天灾了。
但转瞬间,朱元璋又恢复了冷静,他定睛看着朱小宝。
“大孙,这土豆只能在暖棚里种吗?”
如果真是这样,那……
朱小宝笑着答道。
“谁说的啊!这又不是反季节作物,哪个地方都能种!”
“即便是在大雪天,也都能结果,这东西不惧寒。”
“什么?”
朱元璋紧握着朱小宝的手腕。
“哎呀,老爷子,您抓得我好疼,别这么用力!”
年纪这么大了,这力气倒是不小。
想到这里,朱小宝又好奇地看了一眼。
老爷子年轻时,究竟经历了什么?
这力气可不像是普通行伍应有的强度!
朱元璋急忙问道。
“哦!”
“大孙,这土豆真的能在严寒中种植吗?”
朱元璋满眼期待地问道。
朱小宝点了点头。
“当然!”
“还有一种跟土豆类似的作物,叫红薯,那味道是甜的,虽有些惧寒,但晒干了能当行军用的干粮,还能生吃,也甚好!”
朱元璋忙不迭道。
“你说啥?那这东西在哪儿呢?”
朱小宝道。
“大明没有,只能去大海之外找。”
大海之外。
这四个字,于朱元璋而言,遥不可及。
如今大明主要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自从陈友谅和方国珍死后,朱元璋便实施了海禁。
尽管后来逐渐有了开海的趋势,但倭国国内部动乱,影响到了大明沿海地区,朱元璋不得不重新加强海防。
然而,土豆这种作物却给朱元璋带来了希望,也使得这位年迈的君主眼中闪烁起了向往之光。
当他得知还有比土豆更优秀的粮食作物时,朱元璋眼中的希望也更加炽烈了。
但是……
开海可不是件易事!
且不说朝廷中,那些守旧的儒家学者会反对。
单是海上未知的危险,以及大明儿郎要面对海上那无尽的孤独……
这些,都是严峻的考验。
朱元璋将此事铭记在心,他再次贪婪地看向土豆,询问道:
“这东西能磨成粉?”
朱小宝肯定地答道。
“没错。”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
“走,去书房,咱还有两份奏疏给你看。”
“快年底了,奏疏太多,咱一个人处理不过来,你帮咱分担些。”
朱小宝听后一喜。
他特别喜欢跟着老爷子审阅奏疏。
尤其是最近他已经将老爷子送来的两本政书读得差不多了。
他必须承认,老爷子送来的那两本政书确实很有用。
朱元璋洒然一笑,先行一步走向书房。
朱小宝则去洗净双手,随后便跟随至书房。
“这……这么多?!”
望着书桌上堆积如山的奏疏,朱小宝感到有些手足无措。
朱元璋道。
“很多吗?咱都已经批了一半儿了。”
朱小宝带着敬意看向朱元璋,真诚地道。
“有了您,大明的百姓们还真是幸运啊!”
想到一个高龄长者仍旧在不懈努力,朱小宝感到一丝羞愧。
“来,坐下看奏疏。”
朱小宝点头,正要坐在朱元璋旁边的太师椅上,老爷子随手放了个坐垫上去。
朱小宝心头一暖,连忙道谢。
“感谢老爷子。”
“开始吧。”
听到这话,朱小宝便打开了奏疏。
朱元璋坐在一旁,看着朱小宝专注的模样,不禁微微一笑。
大孙,若想掌握这个冷酷的帝国,就必须从这些入手。
朱小宝眯起眼睛,聚精会神地阅读着奏疏。
自从看了两册贴合大明当前国体的政书后,朱小宝感慨良多。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君主,或者至少成为一个合格的臣子,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
只有先了解这个帝国的内政和不足之处,才能在未来进行相应的改革。
任何改革都是在旧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
就像朱小宝和老朱曾经意见不合,朱小宝曾主张立即大力发展商业,现在回想
第195章年底奏疏太多,你帮咱分担些(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