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4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夫君王者,百姓之君王;百姓者,天下之百姓也。朕高坐庙堂,雇佣百官管理百姓,他们不管百姓死活,朕还用他们作甚?”

    李邦华犹豫片刻,缓缓说道:“陛下,这里面可是有不少清廉之人啊!”

    “何为清何为浊?”崇祯反问。

    “不贪是一个官员基本的底线,更何况有些人只是表面上不贪而已,实际上贪的比谁都多!”

    “其实只要能给朝廷,给朕做实事,办好差事,就算贪墨朕也能容忍。但打着清廉的名声,在其位不谋其政,耽误国家大事的这种人比贪官污吏还要可怕!”

    “全部罢免,削籍!”

    削籍的处罚是很严重的,古代官员如果因为犯事被处罚,革职,只是革去现有职务,让你赋闲在家,还有重新起用的可能。而削籍,则意味着除名,因为做官的都有官名册,削籍就是将你从官名册中除名,意味着永不录用。

    “吏部和礼部立刻准备人员候补,朕要让这帮人看看,不是朕需要他们,是他们需要朕赏他们一口饭!”

    李邦华对皇帝的言论很是认同,在旁边重重的点头同意。

    “此事要快,吏部和礼部最近多辛苦一些,这是朕给百官的一个信号!至于官员们的俸禄,由于物价上涨,确实不太够花。”

    主动提出官员俸禄问题并不是崇祯觉得他们可怜,而是怕这些官员心里不平衡。京师百姓们守城先是每人发了四五两银子,随后又根据战况发各种赏银。

    一直在背后做各种后勤工作的官员们心里肯定不平衡,他必须照顾这些人的情绪。

    “户部定个标准,朕会从内帑拨银子补贴他们家用,朕要让官员们吃饱,吃好,不在为吃饱饭而贪墨。”

    “臣这就拟定!”户部尚书方岳贡急忙跪地领旨,生怕崇祯后悔收回成命。

    他家穷啊!真的快揭不开锅了!

    虽然干着户部的差事,但新官上任一万双眼睛盯着他,就算他有贪墨的心,也没贪墨的胆。

    “好了,说第二件事,朕打算成立一个新部门:土地司!”

    “土地司?”

    “对,百姓为什么造反?表面上是吃不饱,实际上是田地出了问题。”

    明末土地兼并严重,先不提藩王的问题。

    有大量土地的士绅阶级会通过各种手段隐瞒田产,少纳粮或者不纳粮。

    纳税的总额是固定的,他们少缴了,农民们就得多缴。

    于是农民们纷纷破产。

    官府此时在干什么?

    赈灾?

    不,他们在征税。

    田赋加正役加杂税本就不低,辽东战事临时加的三饷直接让农民没了活路。

    破产还不够,没钱交税就抓进大牢用刑拷打。

    很快,州府的监狱关满了拖欠税款的老百姓。

    为了活命,老百姓只能揭竿而起。

    他虽然免了全国一年田赋,但只是临时性的解决了问题,要想在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成立新部门。

    “这土地司是做什么的?”李邦华问。

    崇祯没有回答,而是再次反问:“我大明朝,什么人可以不纳粮?”

    户部尚书方岳贡想都没想说道:“皇庄,宗室田产以及大明朝历代帝王赐出去的田产。”

    崇祯点头,好多人说明代士绅不纳粮是错误的。士绅只能减免,并不能不纳粮。优免人员每丁石只需要缴纳物料银,而不需要缴纳徭费。

    万历十五年徽州田赋和徭役折银费率

    举个例子,地主张三,家里的田地需要纳税米30石,家中有人丁30丁。那么按照朝廷的派征科则,他需要向政府缴纳:


第144章(1/1),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