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年间。
李世民等人本来还以为安史之乱不过就是个小乱子,就像是之前其他所有的朝代都会经历的反叛和起义一般。
他们本以为所谓的前明后昏,也不过就是后期贪图享乐,不再那么励精图治罢了。
谁能想到竟然能够听到这么耸人听闻的话语。
“将大唐推入深渊?什么意思?是朕想的那样吗?”唐太宗李世民瞪大了眼睛。
之前不是还是开元盛世吗?这个安史之乱,难道是大唐灭亡的导火索?
从盛世到乱世,一个皇帝就全搞定了?天幕你搞快点!急死了!!
李显不能当皇帝了,这个时候的武则天又没有准备好自己上位,所以身为武则天幼子的李旦被母亲选中,成为了新的皇帝。
被废为庐陵王的哥哥是个前车之鉴,登上皇位的李旦很有自知之明,他不过是一个傀儡皇帝,他的手中根本就没有任何权力。
但同样,李旦也比李显聪明很多,他明白自家母亲的野心,登基之后,丝毫没有表现出想要掌权的意思,他居于别殿,任由自己的母亲武则天临朝称制。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李旦根本就斗不过自家老母亲,不想白白丢了性命的李旦只能选择不过问政事。
李隆基就是在自己的父亲登基之后的第二年,降生了。
但是因为李旦的手中没有权力,身为皇孙的李隆基也只能任人宰割。
这里就要插一句题外话,要说武则天最最喜欢的儿子,那无疑是大儿子李宏了。
为了能够让英年早逝的李宏后继有人,在李隆基四岁的时候,武则天下旨,将李隆基过继给了李宏为嗣,承继香火。
很快,武则天的野心再也压制不住,李旦也很识趣的将皇位让给了自己的母亲。
李隆基五岁那年,父亲李旦被废,祖母武则天称帝。
武则天称帝后,将李旦降为了皇嗣,
李旦毕竟曾经做过皇帝,还是一个没犯过什么大错的皇帝,所以武则天并没有像当初的李显一样,随手给李旦一个爵位让人离开洛阳,而是将李旦一家都幽禁在了东宫。
武则天非常担忧李家的子孙再次将皇位抢回去,所以严禁李旦一家人接触朝廷大臣。
在李隆基七岁这年,好不容易出了东宫,即将出阁的李隆基被一件事再次关了回去。
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私自谒见李旦,武则天知道后,不仅杀了裴匪躬和范云仙,还将李旦和李贤的儿子们再次幽禁在了东宫。
这一次的幽禁,长达十余年。
李隆基是很聪明的,虽然一直被幽禁,但是却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在东宫依旧努力学习,最大程度的充盈自己。
{李隆基是一个很聪明也很有博学的人!}
{不过武则天为什么要将李隆基过继给李宏啊!}
{而且那个七岁的出阁也很不合理,既然不想要让李唐皇室再掌权,一直幽禁着他们不就好了?}
{当时李旦一家的处境其实非常的糟糕,虽然是被称为皇嗣,也住在东宫里,但是始终没有皇太子的名头,也就是说李旦根本就不是武则天的继承人!}
{当时武则天还在考虑要不要把皇位给武家人呢!}
{武家人当时可是争先恐后的陷害李旦一家,就是想着能够将李家人继续继承皇位的可能全部掐灭!}
{为什么让李隆基出阁不是很清楚,但是李隆基在皇孙中算是比较受到武则天的重视的。}
{啊?为什么?}
{这可是李旦的儿子,武则天这也能欣赏他?}
{李隆基可不仅是李唐皇室的子孙,也是武则天的亲孙子,孙子聪慧,武则天怎么可能不高兴?}
看到这些疑问,太平公主也很是疑惑的看向了自家老母亲。
原来还有这么一茬?哦,她想起来了,几年前确实有个小孩儿受到阿母的重视来着,就是眼前这小子?
武则天的脸色有些复杂,她也想起来了,当初确实有这么一个皇孙让她印象深刻,正是因为她颇为喜爱这个皇孙,所以才破例让东宫中的皇孙们出阁。
但是之后,裴匪躬和范云仙私自求见李旦这件事,实在让她生气,连带着这个皇孙也被她抛在了脑后,原来当初的那个小皇孙,就是日后的唐玄宗。
这件事吧,据说是因为当时年仅七岁的李隆基要前往宫中议事的地方,结果李隆基的车驾行进到门口的时候,却被人给拦下来了。
这个人是武家人,是武则天的从侄——武懿宗。
武懿宗呵斥了李隆基的仪仗队,若是李隆基就此退让,那么李旦这位皇子的名声和尊严将不复存在。
这个时期,武家的势力明显要超过李旦,在武则天的扶植下,武家正处于权力巅峰时刻,李家子孙选择退避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小小年纪的李隆基却丝毫没有惧怕武懿宗,他声色俱厉的呵斥武懿宗:“这是我家的朝堂,
第331章 安史之乱5(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