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休幸存,与他并肩浴血奋战,逃亡的曹军士兵也得以存活。无论陆逊撤军的动机如何,他放过曹休和他的战士,让他们重获新生,随后,他带领大军缓缓撤离,开始在各地驻防。
尽管他不再与曹军硬碰硬,但皖城的失守不能忍受,南至皖城的土地,必须归于江东。那是未来进军的方向,关系着他们的命运走向。
眼下,江东大军虽胜,却也承受了不幸的命运。诸多贤臣猛将因病去世或战死沙场,江东一时陷入人才匮乏的困境。
如今正值黄武七年的吴国,前一年,黄武六年的贺齐,在府中逝世,江东震惊。再早一年,黄武五年,三朝元老,解烦军领袖韩当在任上去世,其子竟失踪无踪。
加上众多陨落的将领,孙权手中所剩可用之人屈指可数,这也是孙权不惜一切代价,提拔陆逊的原因所在。
江东尚有几员名将,如施展空城计的徐盛,显露出程普当年的威严;年轻猛将丁奉英勇善战,拼死的战斗风格让人忆起周幼平的不死精神。还有凌统临终推荐的会稽郡吏留赞,虽然思路略显混乱,但战功赫赫。
然而,这些年轻人仍需十年磨砺,才能崭露头角。在这期间,不知将诞生多少传奇,多少变数。徐盛,年轻有为,如今病重在床,不知还能坚持多久。
全综、朱桓、朱然和诸葛瑾都已成熟,但他们共同的问题是:只擅一隅,不足以掌控全局。他们是将才,也可能因一念之差,导致全盘失利。
若想更进一步,孙权急需一位能够担当大任的人物。原以为失去了关云长等人的西川是最弱的一方,谁料到,最终诸葛亮竟脱颖而出...
陇右的古老传说已飘至江东的魔法森林,尽管江东将领仍认为诸葛亮统军时带了几分书卷气息,但不得不承认,他的天赋犹如黑暗中的魔力般令人畏惧。
单凭带兵便能成就如此,再加上西川宫廷中肯定有更多如他一般的人物,只要刘禅不在王廷内制造混乱,西川的力量恐怕不亚于江东。
曹魏的司马懿亦令江东眼前一亮,他在上庸之战中逆转必败的局面,凭借一支偏师创造了曹魏的辉煌战绩,这并非凡人所能及。
相比之下,江东近两年的表现显得黯淡无光。
孙权渴望登基,他急需一场辉煌的胜利,并且需要一位能让天下震颤的大将。陆逊,成了他的首选。
而曹休,成了陆逊晋升路上的垫脚石。
陆逊并不介意放曹休一条生路,因为他早已看透曹休,即使他活着回去,心已如死灰。
十万雄师一夜之间消亡,一如关羽失去荆州,关羽真的无法逃脱吗?
距临沮仅二十里之遥,只需一声号令,他便能踏入那片土地;只需一名信使,就能令临沮军队前来救援。
然而,忍受白眼与侮辱,对他来说不如做个英勇的傻子。乌江畔的项羽如此,马陵坡下自刎的庞涓如此,临沮城外陨落的关羽亦如此,此刻的曹休同样面临抉择。
或许他尚存一丝生机,但他绝不能承受他人的怜悯,身为名将,陆逊深知他们内心的高傲。
此刻,若曹叡严厉责备,曹休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但曹叡若是安抚,曹休必将走向绝路!
既然无需一兵一卒便能解决曹休,何必耗费精力与敌军硬碰硬。适可而止,不得罪任何人,才是明智之举。
此时,前来营救曹休的竟是他的宿敌贾逵,原本庆幸死里逃生的曹休,脸色瞬间变得阴沉。
大败已令他痛苦万分,然而,在这狼狈之际,救他的人竟然是素来不合的贾逵,这让曹休心中无比苦涩。
甚至,他对这份救命之恩怀揣着深深的怨恨,如果贾逵能早点到来,他们便能内外夹击,彻底击溃江东之敌。
那时,他将一战成名。
看看贾逵身上不见半点血迹,显然他们一路上畅通无阻,无人阻挡。明知无人抵抗,为何不抛弃所有物资,前来与他会合?
此时的曹休已陷入疯狂,看着贾逵不断地分发补给,为自己残兵败将疗伤,他心中的愤怒再也无法压抑……
在神秘的大陆上,曹休并未因贾逵的救命之恩而有所感激,反而尖锐地指责他,令贾逵在众多战士面前颜面尽失,甚至强迫贾逵为他找回落在魔法森林地上的权杖。
贾逵凝视着这个不懂感恩的家伙,心中燃烧着愤怒。他明白曹休已被狂热所吞噬,但他又能如何?在如此众目睽睽之下,难道要像世俗市井的无赖般与曹休争吵吗?
曹休责备他未能及时并肩作战,内外夹击江东的巫师领地。不论陆逊这位江东的智者是否愚蠢,曹休难道不清楚贾逵手上仅剩的兵力吗?除了满宠这位前将军率领的新野驻军尚有战力,其余的胡质等人,能力参差不齐,贾逵此刻能赶来已是极限。
然而这家伙竟还不满足!
最终,两人不欢而散。曹休返回扬州,一封诉状飞向皇帝曹叡,他先自我贬责,痛心这次战役几乎损失了扬州所有的精英战士。跟随他返回的战士,已不足三分
第170章 东西征战的终结篇(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