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三国逆转乾坤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9章 龙纹与霜雪之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遥远的东方,江东之地,陆,这枚被冰雪封存已久的旗帜,象征着陆逊——一个被历史低估的勇者。他并非仅是传说中柔弱的书生,而是四大世家陆家的骄傲,也是家族分裂的策划者。

    他主动挑起了孙策所伤的陆家分裂,毅然投向孙权,成为孙策之女的夫君,对孙家女儿呵护有加,其情感之深,无人能解。陆逊在江东的声望,犹如冬日的阳光,温暖而耀眼。

    相较于那位才情出众,年纪尚轻的小叔,陆逊在二十一岁便进入孙权的幕府,成为谋士之一,历任东西曹令史,负责文书辅政。他自请赴海昌任屯田都尉,兼海昌县令,治理与屯田皆有显着成效。

    他会稽与鄱阳的宗贼及山越之乱,由他平息,以安抚与镇压并用的策略,开创了先例,贺齐对此深感敬佩。随后,他迎娶孙策之女,成为孙家的一员,孙权的亲近顾问,也开启了他真正的传奇篇章。

    建安二十二年,献策于孙权后,他被正式任命为右部督,统帅孙权的亲卫,孙权赐予棨戟,命他督管会稽、鄱阳、丹阳三郡,开始了他的军事督政之路。

    荆州大战,他先以智取胜,后率偏师横扫荆楚,短时间内助江东夺取全境。夷陵之战,虽曾遭将领轻视,毕竟与韩当、潘璋等老将相比,资历尚浅。初战受挫,被吴班与刘备逼退数百里,的确令江东将领侧目。

    即便身为大都督,他却无缘重返战场,只能在武昌耕作,同时在朝廷担任直言无畏的文臣。直到去年,孙权三路征讨曹氏,非但未能得胜,反而声誉受损,颜面尽失。

    此刻,孙权领悟到,他已失去周瑜,鲁肃劳累而逝,吕蒙离世,若无陆逊,江东恐怕会率先退出逐鹿天下的行列。因此,他如曹叡一般,暂且搁置家族恩怨,先图霸业。

    至少,他要先成为天下的主宰!为此,孙权作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妥协与退让。为了让陆逊重振大都督的,他亲自下诏,赋予陆逊应有的地位。然而,由于身份与孙权日益增长的猜忌,陆逊即将到手的大都督职位,终究如雪融化般消失...

    在八月的魔幻季节,曹休落入陷阱后,孙权亲自率领大军,携同文武百官与陆逊,降临至神秘的皖城!

    他授予陆逊大都督之职,赐予象征无上权力的黄钺,尽管黄钺与节杖在本质上并无差异,但黄钺的庄重与威严更为显着。

    不仅如此,孙权还令陆逊统御六军与皇家卫队,代理王政,并亲自执鞭牵引战马为陆逊开道,令所有随行官员俯首膜拜。

    他知道,陆逊虽表面沉寂,内心却饱受委屈,这位豪杰兼敏感的灵魂,孙权懂得如何令他誓死效忠。

    加官进爵的荣耀,丰厚的赏赐,在孙权眼中,皆不及此般举动,让陆逊切身感受到他的重视与百官的敬意来得更为真实。

    同时,他任命勇猛的奋武将军朱桓与安抚南方的绥南将军全琮为左右督,率三万兵马辅佐陆逊,共同夹击已深入腹地的曹休。

    为了胜利,孙权毫不犹豫地做出从前难以想象的牺牲,全程默默旁观,不插手,仿佛隐身于世,亲眼见证陆逊从容不迫的指挥。

    石亭之战爆发,曹休并非愚者,麾下英才辈出。琅邪太守孙礼,察觉到异样,及时劝阻曹休前进,然而被欲望蒙蔽的曹休置若罔闻,直闯石亭,落入江东的伏击圈中。

    石亭,地形险峻,周舫、陆逊、全综、朱桓四面包围,九万大军誓要在此将曹休永远留下,为往昔阵亡的江东将士复仇雪恨。

    曹休面对四面楚歌,仅粗略估算便淡然处之。

    他与江东交锋多年,熟知每位将领的脾性:全琮谨慎而缺乏进取,朱桓狂放敢战,但头脑发热,常与全琮冲突;至于周舫,虽有智谋诱敌,终究只是无名之辈。

    至于陆逊,虽有夷陵大捷,但那归功于天时地利,而非真正实力。

    在曹休看来,这些人各有本事,但都不及他。况且他有十万大军在侧,此地又非水域战场,他无所畏惧。

    “英勇的将士们,勿需惊慌,随我冲锋陷阵,斩杀江东鼠辈,一战荡平天下!”

    难道江东真认为曹休是痴人,毫无察觉?其实,他也算计了江东大军,如同西川一般,曹家能轻易集结十万大军。

    但江东倾尽全力也不过如此。若他们倾巢而出对付他,其他战线必将崩溃...

    若是在其他神秘领域,他曹休绝不畏惧任何挑战者!

    目睹九万伏兵,曹休怒吼一声,随即策马冲锋,决心在这片奇异之地公正地将江东贼寇斩尽杀绝!

    陆逊等人望向疾驰而来的曹军,并未急着反攻,而是齐齐望向陆逊,期待他的指令。

    陆逊面对曹休的冲锋,面无波澜,缓缓举起手中符咒旗帜,大声下达一道道命令。指令经传令法师传至各将领耳边,江东的反击随之启动。

    战场上,勇猛之外,智谋指挥至关重要。当年被誉为兵仙的淮阴侯韩信,便是此道行家。他曾令楚霸王项羽这位勇战派巨头跌落神坛,尽管背后有萧何、张良、陈平、彭越、英布等众多贤才助

第169章 龙纹与霜雪之誓(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