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祖左宗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56章:卡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名字改一下,叫突击炮。”

    看着陆军文件上的“自行步兵炮”和腾骧公司文件上的“轮式火力车”,左念微怎么看怎么别扭,觉得还是有必要纠正一下,突击炮和自行火炮还是有点差别的,当然,更多的还是出于习惯。

    对于左念微的指示,军方自然没有意见,名字而已,问题不大,他们关注的还是这小家伙的实力。

    观来讲,这玩意儿的性能还是不错的,虽然现阶段的动力系统稍微有点问题,但大体的设计思路没有问题——廉价易生产,方便实用。

    虽然四轮的通过性相对较差,但在两对辅助轮的帮助下,实际表现依然是合格的,主要问题还是爬坡和渡河,前者先天因素有,发动机也占了一部分,后者倒是好对付些,可以通过临时增加空箱解决,总体来说对于侦察车的影响较大,但对于突击炮来说,倒也还能接受。

    不过,陆军真正想要的还是八轮的大家伙或者履带式的,能够据有较好的通过性,但最终实现的恐怕还是海军。

    针对坦克底盘的改装工作交给了南京第二重型机械厂,改进方案基本是往自行火炮和突击炮方面靠拢,这项工作并不复杂,海军给的又多,早就已经完成了,也无需拉过来实验,反正坦克底盘不动,这波净赚。

    而侦察车,海军则打算重新设计一款,但暂时还没有下定决心。

    无论是八轮装甲车,还是其他履带式车辆,其成本都比较高,海军最近也要造舰,经费流向陆战队的自然也就会减少一些。

    而且,研发新装备的事情,海军可不想当冤大头,还是得拉着陆军一起,共同分担一下。

    总而言之,随着这几年汽车工业的大发展,量上的突破虽然看着没有前些年那么夸张,但质上确实取得了长足进展,许多想法也能够实现。

    除了装甲车这些战斗车辆,后勤保障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全军上下自然都是非常关注的。

    目前来讲,就汽车这一方面,美国对于中国来说,优势要小得多,因为在既定战场上,它们能运过来的数量是有限的,纵然能造再多,岛上空间也不可能施展开来。

    太平洋岛屿争夺战并不像亚欧大陆上的大规模陆战,在火车把物资运送到站以后还需要卡车运往几十公里外的前线,亦或是需要卡车运送部队进行长途机动。

    在太平洋战区,船队到港卸下物资和部队即可,之后都只是短途运送和机动。

    运力方面自然也是有保障的,想要填满现有技术水平的运力极限,对于中国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而早年间国内汽车生产能力较弱,没得选,选来选去就那几种车,反倒促使国防军早早的开始了军用卡车的标准化,现在广泛装备的常规卡车主要有五种,分别是国产的东风K31型卡车和腾骧Kv15型卡车,来自德国的欧宝“闪电”卡车、奔驰L3000型卡车以及最著名的福特公司的G917型卡车。

    东风K31型卡车与亨舍尔33型算是异父同母的兄弟,一战结束后,南京二机厂收购了一部分亨舍尔公司的厂房、机器和技术资料,开始生产卡车,最后于1931年演化出该产品,六轮三轴后驱动的3吨卡车,越野性能优秀。

    腾骧公司生产的Kv15型则是一种轻型卡车,介于越野车和卡车之间,主要用于人员和物资的短程快速转移,装备规模没有其他汽车那么大。

    而从德国引进的两款汽车则都是设计十分优秀的产品,两车都是四轮两轴的3吨卡车,设计理念先进,闪电卡车现代气息浓郁,长得很漂亮,产量和性能也都十分可靠,生产公司欧宝更是德国军卡的绝对主力。

    奔驰L3000的最大特色是使用了柴油机,可用柴油、煤油、棕色煤焦油、德克萨斯油和黄色或棕色石蜡油等多种油料。

    最后,引自美国的福特G917卡车则是目前国防军的运输主力,福特公司在德国、中国、英国等多个国家都设有工厂,无论是军队,还是民间,保有量都很高。

    比较有意思的是,由于福特科隆工厂为德军制造了大量的福特卡车,福特公司的老板亨利·福特还曾收到希特勒的亲笔信,小胡子称赞亨利·福特“使汽车成为一个大众商品所作出的先驱工作”,并授予了亨利·福特德国大十字勋章。

    而在大萧条期间,为了发展先进工业以及解决工人就业,在重工业部的促成下,投资5亿圆、计划年产能12万辆的福特公司中国杭州工厂于1931年2月正式投产,次年即实现计划产能,大量的福特G917汽车开始进入军队和民间。

    不过,虽然常规卡车的生产不算什么问题,但一些特殊用途的重型卡车——主要用于运输坦克,或装载一些特别笨重的东西——国内依然无法生产。

    目前,国防军主要装备的是法国贝利埃公司的GPE-2型重卡和德国布辛公司的布辛NAG900型重卡,荷载可达9吨,这些年陆续进口了上百辆。

    虽然红德这方面的发展不受限制,但这些东西对于德国人来说也是宝贝,

第356章:卡车(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