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丽和赵大力回到黄泥岗后,刘德水召开村民大会,让他们二人给村里人上课。陈秀丽没有意见,赵大力却一再推脱,说自己成绩勉强合格,课讲不明白,把刘德水气得吹胡子瞪眼。
课程刚开始时,有不少人去听,上了几天以后,人一天比一天少,没等一个项目讲完,根本没人听课了。
无论刘德水在广播里怎么喊,都没人来,陈秀丽沮丧至极,以为是自己课讲得不好。
“不是。”刘德水叹着气,“就是觉得学了没用,也不爱学,观念一时半会转不过来。”
陈秀丽晚上不用讲课后,就把周怡君从娘家接了回来。此时陈立业已经回学校上课,姐弟二人心结打开以后,陈立业对陈秀丽倒是比王萍话更多,两人每周末都会通一次电话。
村里焊电焊的老王家娶媳妇,陈秀丽一早过去帮忙。当地婚宴分为两天,头一天叫做菜,顾名思义,就是准备宴席上的菜品,第二天是婚礼当天,才算正日子。
中午吃饭时,王婶和陈秀丽一桌,同桌的还有几个妇女,老陈家的媳妇小声说,“我娘家村里有个朝鲜来的媳妇,被遣送回去了,听说回去了就得挨枪子,你们说老谭家那个是不是?”
“不能吧?杀人都不一定枪毙呢。那边的法律这么严?”善良的王婶为那个素未谋面的女子担心。
陈家媳妇磕着瓜子:“抓回去就是什么来着,对,叛国罪,肯定就是一个死啊。”
陈秀丽知道老谭家的媳妇,刚嫁过来的时候还不会说中国话,拌朝鲜咸菜非常好吃,整个黄泥岗做韩式辣酱的手艺都是她教的。平日里对公婆特别孝顺,每天都等公婆和丈夫吃完饭了她才上桌,谭家人劝了好久,才改了这个毛病。
“老谭家的也不一定是,儿子都好几岁了,就算是也不能让走了吧。”村里大部分人对老谭家媳妇的来处都心知肚明,可都由衷希望事情不要往最坏的地方发展。
“我儿媳妇当然不是了!”谭老太听到陈秀丽这桌人的对话,怒气冲冲,“你们少在背后嚼舌根,她是鲜族人,才不是什么朝鲜来的。”
陈秀丽被她说的红了脸,连忙道歉,“大娘,我不是那个意思,对不起。”
这个小插曲,随着开席,烟消云散。到了傍晚,陈秀丽拎着菜刀到王家包饺子。
婚礼当天早晨,娘家且吃饺子是当地的传统。办婚宴,少不了来帮忙干活的人,饺子也是为他们准备的早饭。通常要包上千个饺子,因为数量巨大,所以大姑娘,小媳妇都会在傍晚来到主家,剁馅儿的剁馅儿,和面的和面,准备工作做完之后,一边唠嗑一边包饺子。人太多,工具供不上,就自己带着菜刀或者擀面杖过来。
饺子刚包上,陈家媳妇从外面满头大汗的进来,“警察来了,谭家媳妇跑了。”
“啥?”众人惊呼,“谭老太太中午还说不是呢,跑了?跑哪去了?”
陈家媳妇喘着粗气,“估计是怕警察抓,老谭太太让跑的,这会警察也没走,哎哟,关键时候,书记还不在家,这可咋整。”
周大嫂脱下身上的围裙,“咱们看看去。”
一队妇女放下手里的面团,肉馅,浩浩荡荡出了老王家的院子。
谭家门前,此刻正停着一辆警车,屋子里,两个警察在劝老谭太太。
“大娘,人到底去哪里,您给个话,她是个黑户,总不能躲一辈子吧?”
谭老太太抱着自己3岁半的孙子,嚷得里里外外都能听见,“跑了就是跑了,连儿子都不要了,你们要是不相信,就把我抓过去,我老了,不怕挨枪子。”
其中一个警察小郑哭笑不得,“大娘,您是中国人,您儿媳妇是朝鲜人,她不一样。”
“都是人,有什么不一样的,我替她回去,那边连饭都吃不饱啊。凫着一块木板飘了过来,要不是命大,早都喂了鱼了,留在我家碍着你们什么事了,非要拉她回去送死。”
“大娘,您这样子包庇是在犯罪。”警察渐渐没了耐心。
陈秀丽透过窗户看进屋里,发现那个一直没说话的警察就是帮她把周怡君找回来的李警官,几年不见,李警官已经完全脱去初见时的那股稚气,成了名副其实的老警察。
谭老太太拒不配合,李警官二人也没办法,只好打道回府。开车门时,陈秀丽轻声叫住李警官。
李警官还记得陈秀丽,当年周怡君被拐,是他办的第一起案子。
陈秀丽把李警官拉到一旁,“李警官,我就是想问,这事有回旋的余地不,您看,孩子都那么大了,她是个特别好的人,村里人都很喜欢她。”
李警官表情严肃,“我们是在依法驱逐非法入境的朝鲜难民,这不是过家家,没有回旋余地。”
“可是,李警官,她的孩子是个中国人,她在我们村里生活了这么多年,也算是半个中国人了,能不能通融通融?”
“当然不能。”李警官依然冷着脸,“她没有中国人身份,必须就地遣返。”
“那给她落户不就完
第37章 警察抓难民(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