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陈双方的父母本打算让他们尽早结婚,周建军抗住双方老人的压力,和陈秀丽处了差不多两年。
陈秀丽没到法定结婚登记的年龄,这在农村不算什么事,先办酒席,等到了年龄再去补一张结婚证,大家都这么干。陈秀丽对此也不排斥,反正都要嫁人了,早一天晚一天也没什么区别。
不过,周建军很坚持。
陈秀丽知道,周建军是在给自己时间,对此她非常感激。二人在这两年从陌生到熟悉,相处得还不错,就连王静也说,她这两年比之前笑容多了一些。
1997年5月,陈秀丽刚过完20岁生日,和周建军在县城的婚姻登记处领了结婚证。紧接着又回到村里办了婚礼,周家在太平镇算是有头有脸的家庭,婚礼的席面找的是县城里酒店的大厨。当地农村办酒席是6个凉菜12个热菜,这是吉数,周家不好在数量上做文章,但在菜色上却花足了心思。席面上有一道炒鱿鱼,是村里大部分人第一次除了明太鱼之外吃到的海鲜。即使婚礼过去好几天,村里人还在津津乐道地讨论。
婚后,周建军仍旧每日出去跑车,不过只要不是跑得太远,晚上都会回到家里。而只要他在家里,就不让陈秀丽做饭,家里外面都他一个人忙活。
先前陈秀丽在娘家,每日忙着刨根,粘工艺品,嫁给周建军以后,这些全都不需要她做了。
陈秀丽不喜欢整日无所事事,还是愿意往山里跑,因为不需要为钱发愁,陈秀丽刨回来的药材都被她种到了园子里。她先前在镇政府的报纸上看到过,有些地方的农民已经开始种植药材了,但是技术还在摸索阶段。
种药材没有那么简单,陈秀丽从山上挖的药材几乎是移栽一批死一批。周建军见状,从县里的农业技术站给陈秀丽买了很多药材相关的书籍,从此以后,陈秀丽天天捧着书学习。
王萍挎着当年陈秀丽在家编织的小筐走进院子,里面放了一把韭菜和几根胡萝卜。
她看见陈秀丽趴在桌子上写写画画,一旁的盘子里放着红富士苹果和桔子。
王萍冒着酸气说,“你这日子过得比在家当姑娘还自在。”
陈秀丽放下笔,“一会回去把这些带回去给立业和秀玲。”
王萍眉开眼笑,忙不迭地把盘子里的水果装到筐里,“家里的胡萝卜下来了,还有韭菜,今年最后一茬了,大军喜欢吃韭菜馅的饺子,等他回来你包点。”
陈秀丽点点头,看向王萍,“妈,你不光是来送菜的吧。”
不怪陈秀丽这么问,自从结了婚以后,王萍无事不登门,周建军在外面跑,看见好吃好喝的都会买回来,陈秀丽没吃多少,都被王萍顺走了。周建军是个厚道人,完全不在意这些,很多时候还会多买一些,送到陈家。但是时间久了,齐凤英难免有意见,偶尔就有难听的话传出来。
“你和大军结婚这么久了,还没动静,镇上来了一个老中医,听说妇科看得好,我带你去看看。”
陈秀丽不排斥要个孩子,和周建军一直顺其自然。她不甚在意,“我还这么年轻,不着急。”
王萍白她一眼,“你是年轻,大军都多大了,你婆婆明里暗里给我递话好几次了,去看看也好堵上她的嘴。”
看看倒也无妨,陈秀丽答应了下来。
太平镇上有个百草药房,老板姓冯,为了招揽生意,他从外地寻了一个60岁左右的老中医,坐在堂前开药看病。
农村地方小,看病又不舍得花钱,好说歹说老中医才堪堪答应在这里呆上两个月。
老中医搭上陈秀丽的脉,津着鼻子,示意她再换一只手。
王萍凑上前来,也不管周围有多少人看着,大着嗓门,“大夫,能给她开点容易生孩子的药吗?结婚快两年了还没个动静。”
陈秀丽气急,“妈,你瞎说什么。”
屋子里等待看病的人,闻言纷纷扭头看着母女二人,有些人甚至打量起陈秀丽,窃窃私语起来。
陈秀丽只觉得整个人着火似的烧起来,恨不得原地消失。
老中医挑着眉搭了一眼王萍,“急什么,这都有了。”
老中医是山东人,说话让人有些听不太懂。
“啥?你说啥?”王萍仍然大着嗓门,丝毫没有收敛。
“有了,还不到一个月。”老中医捋着胡子对陈秀丽说,“也就是碰上了我,换成别的大夫,还诊不出来呢。”
陈秀丽愣住片刻,王萍戳戳她的胳膊,“傻了,大夫说你有了。”
“可是大夫,我什么感觉也没有哇,没有想吐,也没有肚子疼。”
未等老中医回答她,一旁有个大婶满脸笑容告诉她,“这有孩子,一人一个样,就是一个人怀老大老二都不一样,我看你气色好,脸色粉白粉白的,这一胎啊肯定不能遭罪。”
陈秀丽又问了老中医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快离开了药房,她本打算直接回家,黄泥岗距离太平镇只有两里地,走走就到了。王萍却不同意,她大摇大摆地跨进了镇医院
第14章 怀孕(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