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6章 就怕混蛋有文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晁错这个人呐~”

    “啧,怎么说呢……”

    未央宫,凤凰殿。

    在天子启下令‘再查查晁错’的同一时间,凤凰殿的刘荣兄弟四人,也正好在聊故太子家令,当朝内史:晁错。

    “论才学,当得起一声:国士。”

    “但论德行,及其所作所为,却也绝对称得上一声:国贼!”

    躺在摇椅上,一手握着半卷起的竹简,一手提笔在简上写着什么,刘荣轻飘飘一语,却引得三个弟弟瞠目哑然。

    国贼?

    过了点吧?

    要知道汉家上一个有名有姓的国贼,是被迫跟着和亲队伍去了草原,并从此投身于匈奴单于账下,成为匈奴‘国师’的汉奸:中行(hng)说(玉)!

    作为后世来,刘荣更是明确知晓:奸宦中行说,是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汉奸’。

    甚至就连‘汉奸’这个词,都是因中行说而出现,并自此成为民族败类的代称。

    那作为‘汉奸’,尤其还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垂名青史的国贼,中行说都做了些什么?

    为匈奴人卖命、替匈奴人谋策,教会匈奴人统计牧畜、统筹草场规划之类,倒还再其次。

    真正坐实中行说‘汉奸’之名的,是这位被匈奴单于庭奉为‘国师’的奸宦,对汉室——对自己的民族、国家,都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

    在中行说跻身匈奴单于庭之前,汉匈双方的往来,都是以长、宽各一尺一寸的木渎作为国书载体。

    ——这是太祖高皇帝之时,太祖刘邦与匈奴冒顿单于,于汉匈平城之战后达成的共识。

    结果中行说刚跻身单于庭,便向匈奴单于进言:汉匈虽结为兄弟之国,但匈奴是当仁不让的兄长,汉家不过是小弟弟;

    哥哥和弟弟往来书信,怎么能用同样大小的国书呢?

    于是,匈奴人发往汉家的国书,便就此变成了长、宽各一尺二寸大小;

    抬头开篇,也从‘匈奴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变成了狂炫酷拽吊炸天的: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问皇帝无恙。

    如果说这,都还只是形式上的小动作,那中行说在现实意义上的所作所为,更是倾东海之水,都难洗其国贼之名。

    ——自先帝,即太宗孝文皇帝三年,先帝决定与匈奴人决战,却又被济北王刘兴居的反叛背刺至今,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匈奴人对汉家发动的大规模侵袭,足有三次。

    而这三次规模以‘郡’、兵力以‘万’为单位的大规模侵袭,其中有两次,都近乎是中行说一手促成的。

    对于这个奸宦,凡汉家之民无不恨之入骨,更恨不能寝其皮、食其肉!

    和这样的、真正意义上的国贼相比,晁错这个‘国贼’,就有些让刘德、刘淤、刘余三人摸不着头脑了。

    “大哥是说,晁错进《削藩策》,乃欲乱我汉家社稷,其心可诛?”

    ——老二刘德一向聪慧,却也终不过是十几岁的少年郎,即便隐约意识到了什么,也只是流于表面;

    ···

    “难道晁错狗贼,竟是吴王老贼的细作?!”

    ——老三刘淤,一如既往的憨态可掬,语不惊人死不休。

    ···

    “呃……”

    “私、私欲太、太重……”

    倒是老四,磕磕绊绊的道出寥寥数字,便惹得刘荣将笔一停,更抬头撇了这个同父异母的四弟一眼。

    在刘余面上注视片刻,终还是再度在手中竹简上写写画画起来,嘴上也笑道:“若不是口有吃的毛病,便依老四这天资,我凤凰殿兄弟三人,只怕是要苦不堪言呐?”

    “嗯?”

    含笑一语,引得刘余当即腼腆一笑,暗地里却也不由品味起来:大哥这话,是否有其他深意?

    比如:要想保全身家性命,最好一辈子都口吃之类的……

    对于刘余心中所想,刘荣自是一无所知。

    发出那样一声调侃,也绝对没有敲打、告诫刘余的意图。

    只笑着摇摇头,又在竹简上写下最后一行字,刘荣才将手中简、笔放下,而后望向四弟刘余。

    “没错。”

    “晁错此人,私欲太重。”

    轻声一语,刘荣便将目光从刘余身上收回,稍呼一口气,轻轻躺靠在了椅背之上。

    “晁错和贾谊,都是先太宗孝文皇帝元年,得先帝征辟入朝的青年俊杰。”

    “这二人和中大夫袁盎,更是同岁——先帝元年,这三人都刚及冠。”

    “只是同为二十儿郎,这三人,却是……”

    ···

    “早在先帝自代地入继大统时起,宗亲诸侯割据的问题,就已经是朝堂的心病。”

    “但对于诸侯藩王,晁错和贾谊二人,却持截然相反的态度。”

    “——贾谊在《治安策》当中,提出了推恩

第36章 就怕混蛋有文化(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