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完宋腊梅的订亲事宜,卖糕生意又恢复正常,为图稳每日做的都不多。
只逢集日多做一些,粗粗算过每日进账都有个五六十文。
从早忙到晚,累自是累的,但能赚到钱,几人都不觉得累。
这日喜月又与欢儿去卖糕,杜巧娘已不提跟着的事,只交代两人仔细些。
才至镇北,已有相熟的食招手唤两人。
待走近就道:“给我来六块蜜豆糕。”
这是新添的种类,三文一块,十文四块。
因是老顾,六块收了十五文。
“我家小孙子说比食味阁的还好吃,别看人小嘴挑着呢。”
说两句谢她照顾生意之类的话。
因不是逢集日,两人又继续朝街上去,边走边喊卖糕。
卖这些时候已经积攒些老顾,不多时布铺娘子叫住她们:“给我来六块桂花糕。”
她要用来招待贵,让喜月直接帮她摆去碟子里。
五低一高码好,从她手中接过钱,道两句生意兴隆的话然后离去。
才走到镇南,刮起风,天一点点变得阴沉。
欢儿担心会下雨,就问要不要回去。
喜月想卖钱,抬头看看天:“再卖一会看看吧。”
哪曾想雨来的很快,还没走到四叉路口,雨点子就砸下来。
两人忙找避雨的地方,好巧不巧站的铺棚正是食香阁的。
雨势已经大起来,再换地就会把衣裳淋湿。
此时已经是深秋,淋雨可不得了。
两人只得厚着脸皮继续避雨。
先初铺里的人没在意,后面认出她两个是卖糕的,就有个小后生出来赶人:
“抢我们家生意,还好意思来我家避雨,快走快走。”
雨下的很大,万一冻病又得花钱。
喜月就求他:“小哥,等雨小一些我们就走,保证不影响你家生意。”
后生不耐烦:“咋就听不懂话,让你们走就走,别废话。”
“死皮赖脸的,晦气。”
说完还朝二人啐一口。
欢儿忍不住与他争执:“你这人咋说话的?一点同情心都没有,这么大雨你诚心要我们淋雨。”
后生拿出笤帚:“你们抢生意还要我有同情心?没门,快点走别赖着。”
喜月就道:“难不成你家卖糕,别人都卖不得?这话说的也太霸道。”
右手边是个大酒楼,左手边是个银铺,估计也不会让躲雨。
对面有个小杂货铺,隔着雨帘看到是个老妇人在守店。
喜月扬声问:“婆婆,我们能不能去你店里避避雨?”
老妇人没说话,冲她招招手,意思就是让她们过去。
两人小跑着去对面,几步路也湿了些头发。
“谢谢婆婆,等雨停我们就走。”
老婆婆笑笑:“快擦擦吧,别冻生病。”
从怀里掏出帕子把头发擦干,喜月打量铺子,铺面虽小东西摆的却是井井有条。
地面干干净净,架子上也是一尘不染。
看出是个极爱整洁的人。
就如她的头发,梳的很整齐。
老婆婆拿着鞋底在纳,指着旁边的小木凳要两人坐。
喜月瞧她头发花白,有个五十来岁的样子,就问:“婆婆平日也是一个人守铺子?”
老婆婆很随和,也很善谈,没一会就知道她夫家姓沈,老伴已经过世。
儿媳妇是布铺的绣娘,孙子年十四,在镇上学堂进学。
未曾听她提起儿子之事,喜月猜到可能不在了,也没去问。
“明年春天就要考秀才,盼着他学有所成呢,他自己也是个上进的,常常五更就起来看书。”
说起孙子,沈婆子满口夸赞之词,孝敬长辈、心思细致,性子温和等等。
喜月就笑道:“这般努力,定是会中的,婆婆以后就是秀才阿奶了。”
沈婆子被奉承的很高兴:“如你吉言吧。”
这雨来的快,停的也快,说着话雨势就小起来,没多时就彻底停了。
喜月起身:“多谢沈婆婆让我们避雨。”
沈婆子摆手:“不过站一尺地方,又不损失什么。”
“婆婆,吃块糕吧,自家做的。”
“不用不用,要卖钱的,你们快去卖糕吧,及早卖完好回去,免得再下雨又没地方躲。”
推让几下,沈婆子见喜月非要给,就挑了块最便宜的绿豆糕:“老婆子就喜欢这个,多谢你们。”
“若不是婆婆让我们躲雨,都要淋湿了,哪像有些人,没人性的。”
欢儿快言快语道。
沈婆子念道:“人在做,天在看,平日不修善果,以后落难也无人相帮。”
“这世上人有千种,你们也别太介意。”
闲话两句,她又催着两人走。
第 36 章 躲雨摔跤(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