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古代重组家庭日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 26 章 打听李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徐氏携宋常贵一道进来,赵媒婆就笑着道恭喜:“这可是门好亲事。”

    “镇上卖豆腐的李家,三个闺女都已经出嫁,家中只得这一个小儿子,今年刚十七。”

    徐氏笑着与她搭话:“他家怎么看中我们腊梅的?”

    赵媒婆就问:“这姑娘前几日是不是走亲戚了?刚巧他去姐姐家,说在李家庄看到的。”

    大姑父家确实在李家庄。

    这就对上了。

    宋腊梅只觉不可思议:“那日我也没遇见什么人呀?”

    杜巧娘突然想起前两日上门讨水喝的两个妇人,难不能是特意寻上门来看腊梅的?

    “是不是有个瘦长脸妇人?应该是他娘。”

    宋腊梅脸红成一片,扭身进去西间里。

    媒婆都是捡好的说,赵媒婆也不例外,一个劲的夸李家:

    “他爹娘都是能干人,又只得这一个儿子,这后生也是个勤快的,人长的精神,没什么恶习。”

    “家里房子铺子都有,姑娘进门就是享福的。”

    徐氏笑着问道:“这后生家境人都不错,为何早早没定亲?”

    十七在乡下地方已经算不上小,成亲早的都能当爹了。

    赵媒婆笑:“要不就说姻缘没到嘛,先前也有相看人家,不是儿子不满意,就是他老娘不中意。”

    “你家姑娘好,两人都中意,这才托我上门提亲。”

    徐氏与宋常贵对望一眼,先没有答应下来,言道再商量一下。

    赵媒婆明白,这是女方想要打听一下男方情况。

    除非双方先年中说好的,很少第一次上门就能把亲事说成的。

    起身道:“你们商量着,赶明过两天我再来。”

    徐氏套的要留饭,赵媒婆与她说笑着出门:“等把亲事说成,还怕没有留饭的时候。”

    两人不是头回打交道,徐氏送至院门外,寒暄几句才把人送走。

    村里离镇子近,卖豆腐的李家还是多少知道一些的,确实如赵媒婆所说房铺都有。

    他家豆腐做的好。

    据说仙女湖那一片的富家别院,只吃他们家的豆腐。

    落仙镇起名渊源就是镇西三里处有个仙女湖,传说有仙女经过此地,见此湖颇有灵气,在此停留。

    当然这只是传说,谁都不知道真假。

    仙女湖有没有灵气,徐氏不知道,但知道那边有财气。

    背靠着好大一片梅林,风光极好,很多富户和当官的在那边建大屋。

    听说如今已有寸土寸金之说。

    宋大爷家的桃子就多是卖给那些人家。

    徐氏去过一回,随处可见穿绸的小婢女。

    这话题就扯远了,总之李家虽是卖豆腐的,但小有家底。

    宋常贵有些担心:“听赵媒婆那些话,他娘是个能干且性子强的,腊梅性子本就软,嫁过去会不会受欺负?”

    自古婆媳难相处。

    徐氏虽没经过这样的苦,看多了,也深有体会。

    “若是人好,能干强势些也无妨,就担心人品有差,能干强势就不是件好事了。”

    不过听着倒是门好亲事。

    她仔细回想往常买豆腐见过这男娃,只是没细看,印象不是很深。

    就道:“好好打听打听,免得错过一桩好姻缘。”

    话不多说,二人兵分两路,徐氏去李家庄找宋大姑。

    宋常贵去镇子上,先看看小伙子人,再找人打听情况。

    两家就隔着一面墙,东院有什么动静,西院这边听的清清楚楚的。

    喜月听是给宋腊梅提亲的,待人走后去了东院。

    见到杜巧娘只作看不见一般,目不斜视进去西屋。

    宋腊梅脸上的红还没褪去,见喜月欢儿过来,又红彤彤一片。

    三人说些小女儿话题,消磨半晌,徐氏就从李家庄回来了。

    嫁去李家庄的是李庆有的三姐李盼弟,刚生下孩子不久,那日他是去送鸡鱼过去,恰巧碰到宋腊梅。

    “大姐说这李盼弟也是个能干的,说话柔柔弱弱的,做活却是一把好手,性子不差,与公婆都处的好。”

    “她公婆说亲家母说话做事虽有些强势,人心眼是不坏的,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亲家公一天只知道做活话不多。”

    “庆有那孩子说话和气,没什么不好的。”

    徐氏与杜巧娘说着话进屋,对着腊梅笑起来:“我看着这门亲能成,你是个什么意思。“

    宋腊梅脸羞红着,声轻如蚊:“你们做主就好。”

    喜月就问她:“腊梅姐你就不看看他人,万一不合眼缘?”

    杜巧娘狠狠瞪她一眼:“这事哪有你说话的份?小姑娘家知道什么?”

    徐氏笑笑不在意:“喜月是为腊梅着想,她的话也在理,毕竟过日子的是他们俩,等你爹打听清楚,安排你们见一面。”

 

第 26 章 打听李家(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