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他从硝烟处走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8章 死里逃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刘东躺在两具尸体中间好一会才勉强的支撑起身体,晃晃悠悠的站起来。屋内的阿珍和阿雅悬着的心才放下来,看到刘东摇摇欲坠的身体,阿珍姐俩非常担心,生怕刘东坚持不住,但又不能出去帮忙,就算是出去两个人也帮不上什么忙,人一多在院子里活动更会引起敌人的警觉。

    还有两个蛙人,对上这两个蛙人刘东一点胜算都没有,他看得出来,这两个蛙人的实力远比阿坤的几个手下要高得多,可是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已经没有了退路,只有杀过去才是唯一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那一刻,过了这一刻,初升的旭日就会冲破黑暗而涌现出万道金光。刘东提着冲锋枪隐身到柴火垛的一侧静静的听着牛棚内的动静。牛棚里很安静,两个蛙人均匀的呼吸说明两个人仍然是在熟睡中,外面无声的搏杀根本没有惊动他们。

    悄悄的摸了进去,刘东屏住呼吸观察着牛棚里的情况,他必须搞清楚两个人的位置才好动手。眼睛逐渐的适应了牛棚里的黑暗,刘东看到的是牛棚里的两个人一东一西的躺着,中间隔了两米的距离,骤然出手的话,即使是杀掉其中的一个也会惊醒另外一个,而自己分身乏术根本做不到同时攻击两个人,刘东一时不敢轻举妄动,竟然没有了办法。

    刘东没有动,牛棚内的两个人却突然的动了。Y南的“蛙人”部队在与漂亮国战争期间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技巧。面对装备精良的漂亮国军队,他们用最简陋的装备,利用自己出色的游泳和潜水能力,成功炸沉了一艘航母。这件事情对于Y南来说意义重大,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这个小国家的战斗力。

    而这些“蛙人”经过了极其严格的训练,包括游泳、潜水、野外求生、捕俘、水雷等技能的培训。他们需要每人每次游泳1万米以上,并潜水到10米以下的地方游30米以上才能算合格。可以说,他们对水域有着极高的适应能力和掌握水雷、炸药等装备的技巧。可是他们在陆地上的本领也并不逊色多少,很多的蛙人都是海军部队从陆军特种精英挖过去的,实力可谓强悍至极.

    这些蛙人有着敏锐的直觉和对危险的特殊感应能力,刘东一进入到牛棚内,两个人就醒了,但是谁也没有动,长年在危险里的打拼和磨合,让两个人从彼此呼吸频率的变化就知道对方都感应到了危险。

    两个蛙人静静的等着,他们在等着刘东出手,作为长年活动在水下的蛙人他们并没有携带冲锋枪的习惯,在水下作业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使用水下步枪,这种步枪,结构和陆地上用的普通突击步枪完全不同。根本不是同类的武器。这种枪子弹是箭形的,只能水下使用。能连发,上了岸,就得换成普通步枪。

    因为这次任务的特殊,是在内地的潭水里,没有什么危险,所以他们并没有携带这种步枪,但他们的腰间配备有一把手枪和一把锋利的水下匕首,而每个人还携带了一根一米五长的尖刺,这种尖刺的把手是一种坚硬的木材制作,而枪尖则是精钢打造,穿透力非常强大。这把尖刺现在就躺在他们每个人的身侧。

    虽然刘东穿的是Y军的衣服,黑暗中看不清他的样子,但他们还是确认刘东是敌非友。因为阿坤手下的几个人绝对不会悄悄的潜入他们睡觉的地方,而潜入进来的人呼吸极度的不平稳,说明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是非常紧张的,什么人会潜入他们这里,而且还小心翼翼的,那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敌人。

    尖刺已经被两个人紧紧的握在手中,只等对面的敌人再前进一步就出手。两个蛙人不约而同的都没有选择去摸腰间的手枪,在Y南的军人枪不离身已经是常态了,但是两个人都知道如果一旦伸手去摸枪必然会有一个过程,打开枪套、拔枪、开保险,然后才是子弹上膛,这时候自己要是一动,对方手里的冲锋枪就会在两个人的身上射出无数个血洞。

    至于外面阿坤和几个手下为什么毫无动静,那一定已经是死在了地方的手下,要不然这个人不会绕过外面的人而直接攻击他们两个的。

    可是,刘东没有动,两个蛙人终于动了,他们不知道刘东有没有同伙,而站在那里不动是不是在等待同伙的支援,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刘东是不知道如何下手才没有动的。

    睡在东边的蛙人终于按捺不住了,骤然出手,握在手里的尖刺如一道闪电般猛地刺向刘东的胸膛。他一动,另一名蛙人也出手了,他的尖刺如毒蛇一般悄无声息的刺向刘东的下腹处,竟后发先至。

    凛冽的杀气已经刺透刘东的衣服,刘东似乎都感觉到了那一股疾风里带来的一股寒意,手中的刺刀不进反退,“砰”的一声磕开下面的击杀,而后猛地一个铁板桥躲过了上面的尖刺,可是还没等刘东起身,上面蛙人的尖刺一刺击空,立刻改刺为棍,向刘东的腰部横扫过来。

    下面的蛙人也根本不给刘东喘息的机会,猛地跃起,配合着上面的攻击,手中寒光闪闪的尖刺直奔刘东的面门刺来。

    眼见不妙,黑暗中全凭感觉,只要有一点疏忽就会丧命,刘东躲避不及腰上硬生生的挨了一棍,但手中的枪刺却把蛙人刺向面

第58章 死里逃生(1/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