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返78:搞个科研,鹰酱怎么全慌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1章 七十年代的商业贷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林凯峰同志,这里没有外人,你有什么难处尽管说,只要我们公社能帮忙的地方,你尽管开口。”

    “有问题,公社帮你们公司解决问题,没有问题,创造问题我们也要帮忙。”

    李朝阳当了多年公社主任,纵然眼界和商业头脑不如林凯峰。

    依旧不影响他,明白林凯峰的言外之意。

    显而易见。

    能不能大量解决公社的富余劳动力,公社这边也要帮忙。

    林凯峰说道“李主任,你知道银行贷款吗?”

    “银行贷款?”

    李朝阳愣了一下,不确定地说道“你是说向银行借钱?”

    “对,借钱。”

    见李朝阳对于什么是银行贷款并非一无所知,林凯峰不紧不慢讲起他的具体想法。

    之前,林凯峰想的是机械厂全额投资。

    帮助东山大队建立养猪场,购买进口长白猪。

    等到养猪场具备规模,能够有序地提供优质长白猪。

    林凯峰将会和市里商议,兼并县肉联厂。

    县里企业当中,十个有七个先天存在问题。

    79年之前,还能勉强依靠上面发下来的资金维持部分生产,给工人们开工资。

    到了80年,国家正式开始实施政企分离,企业自负盈亏。

    上面不再向国有企业提供任何资金上的帮助。

    别说是县一级的工厂企业,陷入无米下锅的局面。

    军工企业和各家重点研究所,同样是朝不保夕。

    自己想办法养活自己。

    身处这个大背景之下,大肆兼并县一级的企业工厂,问题不但不大。

    上面还会大力支持。

    毕竟,谁也不会嫌身上的包袱越来越少。

    不让机械公司兼并,这些企业就将成为市里的负担。

    国家有决心壮士断腕,让国有企业自负盈亏。

    省市两级未必能狠得下心这么做。

    兼并不难。

    难的是怎么养活原来的职工,保证他们的生活。

    又要并厂,又要进行一系列投资。

    需要动用大量资金的地方太多了。

    来的路上,林凯峰想到一个借鸡生蛋的主意。

    贷款。

    从49年一直到79年,银行向国有企业贷款,经历了四个周期。

    通过小范围帮扶,一点点理清商业贷款对于企业生产的帮助。

    到了50年代末,商业贷款进入了一个空前高涨的发展时期。

    出现了全额信贷。

    国有企业和工厂的周转流动资金,统一由银行贷款解决。

    仅仅59年一年。

    贷款数量超过过去十年总额。

    两年后,银行贷款进入第三个阶段,低谷期。

    由于龙国已经完成了全面的工业布局。

    国有企业的一切资金来源,全部由上级主管部门下拨。

    已经不需要再向银行申请全额信贷,用作流动资金。

    “李主任,同样是去年,国家颁布的好消息,可谓是络绎不绝。”

    “除了加大外派留学生数量,银行贷款的政策,也有了新的变化。”

    “一个八个字就能概括,区别对待,择优扶植。”

    闻听此言,李朝阳似懂非懂地说道“国家这是又同意,地方生产单位,可以向银行贷款了?”

    “不但同意,而且还会大力扶植有希望的企业。”

    区别对待择优扶植八个字,包含了大量重要的信息。

    林凯峰一边说,一边向李朝阳帮忙,寻找去年全年的报纸。

    饶是林凯峰记得这项政策,也无法准确说出全部的内容。

    只知道商业贷款开始复苏。

    效益良好,发展势头喜人的企业,有资格向银行大量贷款。

    好巧不巧。

    机械公司正好符合标准。

    见林凯峰来真的,李朝阳马上带着他去公社资料库。

    寻找去年一整年的库存报纸。

    “呸呸呸,找到了。”

    花了差不多两个小时,二人终于找了写有贷款精神的报纸。

    林凯峰吐了吐嘴里的灰尘,念起报纸上的具体内容。

    针对经济改革中存在经营问题,有关部门颁布了四点要求。

    符合四点要求的企业,不但能向银行大额贷款。

    银行方面还要给予各种政策帮扶。

    五点要求分别是,保质保量完成计划。

    执行生产合同中表现良好,不曾出现任何纠纷。

    企业经营和管理优于当地同行业企业。

    屡次为国家创汇立下过重大功绩。

    “李主任,你仔细想想,我们机械公司,符不符合重点贷款的要求?”

    “上级明确要求,重点扶优

第121章 七十年代的商业贷款(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