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宦场沉浮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章 曼彻斯特的正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坐拥云起处,心容大江流。

    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这是李林熙最为尊敬的一个古人。

    他很认同这一句话。年轻人做事,最忌讳畏畏缩缩,胸中没有大格局,走一步算一步,目光超不过脚步,终究难有所成。

    只有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做得更大。

    承阳的初夏,有二个极:要么浮躁不安,要么灰败不堪。

    李林熙回到家以后,习惯地打开电脑和电视,在沙发上躺下来,等待着让他心动的惊喜。或许会有。

    现在正是《新闻联播》时段。

    他看了一会新闻,这当儿,伍小元打来了电话。

    他说,车子在修理厂,让李林熙明天等他、一起去上班。原来伍小元就住在隔壁小区。好巧。

    正在他百无聊赖的时候,QQ嘀嘀响起来。

    他迫不及待地跑过去,聊天窗口有二个字,“老公”,点亮了他眼里所有的激情、那飞扬的心灯。

    不是“贱内”、许君宁。那是戏称。究其实,战友、红颜知己的成分似乎更多一些。

    是李冬。

    “老婆”。他打了这二个字,飞过去。

    说实在的,李冬是李林熙唯一叫老婆的人,也可能会是最终一起殊途同归的老婆。

    但是,他的心,放不下许君宁。

    自遇见以后,七年来,也从来没想过放下。

    虽然李林熙有自由选择的权力,但是这个不能乱。

    心不能乱。何以安。

    屏幕的那一端,李冬马上回了个表情,一个高兴的卡通小羊羔。

    接着,“嘟,嘟”!视频发过来了。

    “嗨,芭比娃娃。”

    阳光的脸,碧色的眼,李林熙对着她笑一个,什么烦闷都烟消云散。

    曼彻斯特的时差,比北京时间整整晚了七个小时。现在,那边是正午。

    “老公,你回家啦?你累吗?有没有吃晚饭?”

    李冬透过屏幕,看到她的“家”、她的“人”,这些让她魂牵梦萦的场景,让她激动得想哭。

    更没忘了真诚的关切。

    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今天第一天去上班,刚刚回来呢!自己煮面条咯。”

    他对她这细微的关怀,对着这个四岁就牵手的洋娃娃,李林熙也有一股柔软的冲动。他的心,几乎要飞过去,飞越万水千山,远渡重洋。

    他对李冬善意地掩饰了今日遭遇过的所有的动荡、焦虑,和孤独。

    的确很无奈。

    “我回来,给你做。”

    李冬笑得像五月的阳光。

    她的网名就是“五月的阳光”。

    她今天穿着方格子的上衣,素色的直筒裤,尽管做工精细,不过,显得很低调,很随意,也很舒服。像投射在她头顶上的阳光。

    “哈哈!那就免了吧,我的小公主,你那生菜包热狗、外加鸡蛋面包的手艺,我hold不住哇。”李林熙尽力表现得轻松。

    此刻,她正午休呢,坐在桌前喝咖啡。

    她端起笔记本,转换着角度,以方便她的意中人看到她所处的位置。这是曼彻斯特市政厅的露天咖啡厅。

    她曾极力邀约李林熙过去。

    也曾经好多次津津乐道地向他介绍位于盆地之中的曼彻斯特:那北方和东方毗邻奔甯荒野,南面是柴郡平原,还有那位于艾威尔河东岸,靠近麦诺克河和埃瑞克河的汇流处的市中心。默西河也经过城市南部。以及,那内城区的楼房,从许多高大建筑物楼上可以看到广阔的荒野……她说,曼彻斯特河道发达,靠近利物浦港。另外,曼彻斯特的气候潮湿,属于终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持续时间长,但降水强度小,降水常在1个小时以上,而鲜见几分钟的倾盘大雨……她还说,曼彻斯特的全市人口中有77.6%为白人,其中英国白人占总人口的71.0%,爱尔兰白人占总人口的3.0%;华裔占比2%以上。

    如数家珍。

    “我周末去索尔福德,老公!”

    李冬把笔记本的镜头,很近地对准自己的红唇,其次是金发。

    在这个家,在这个东方人的臂弯里,她说起过无数遍,让他心仪的、她的“北方之都”。

    为此,李林熙还专门去找一本书来读,那是清政府最早派赴欧洲考察的官员斌椿的《乘槎笔记》:

    “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往织布大行遍览。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计三千人,女多于男。棉花包至此开始。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棉花分三路,原来泥沙搀杂,弹过六七遍,则白如雪,柔于绵矣。又以轮纺,由精卷而为细丝。凡七八过,皆用小轮数百纺之。顷刻成轴,细于发矣。染处则在下层,各色俱备。入浸少时,即鲜明成色。织机万张,刻不停梭。每机二三

第13章 曼彻斯特的正午(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