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胆小如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余华新版访谈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曾是千千万万个敏感怯懦的孩子中的一个,《我胆小如鼠》是我们共同的自传!

    我的“成长三部曲”

    1.我曾是千千万万个敏感怯懦的孩子中的一个,这是我们共同的自传

    我觉得这是一个抽象概念上的“我们共同的自传”。

    本书收录的《我胆小如鼠》《四月三日事件》和《夏季台风》,可以说是我中篇小说里面的“成长三部曲”。因为里面的主人公都是少年,写的就是所有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有的经历。年轻人能在里面获得正在经历的共鸣,已经度过了那个阶段的人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回忆。

    2.成长是容易的事情吗

    成长是容易的事情吗?我觉得对谁来说都不容易,我们那个时代跟今天完全不一样。我们那个时代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说法,因为那个时代大家对学习没那么重视,也没有高中毕业以后必须考大学这一说。但是我们那个时代有一种特殊的生存压力,所以我觉得任何时代的成长都不太容易。

    《我胆小如鼠》里的孩子就是一个在成长过程中心灵受到创伤的孩子,他的创伤源于他目睹了他父亲命运的结局,这个创伤对他来说是会影响一生的。这个孩子他胆怯,但同时又充满了自尊。我写这篇小说的时候也就三十出头,还很年轻,那个时候特别想写自己的少年和青春时期,写那个时期所遇到的让我感到不安的东西。我没有兴趣去写让我感到欢乐的东西,因为那个时候欢乐不值钱。而当我写下自己少年时期的不安、惶恐和紧张时,我会觉得那才是我真正的少年时期,我终于度过了它,然后会有一种幸存感,如释重负的感觉,这种感觉特别美好,是一种“死里逃生”的感觉。

    3.成长会带来“死里逃生”的幸福感

    “死里逃生”的幸福感在我这里是一种比喻。当你一帆风顺的时候,获得的幸福感是转瞬即逝的,你会忘掉它的;但当你遇到一个重大的挫折,你原本以为自己很难度过它,甚至可能被这个挫折击垮的时候,你忽然发现自己战胜了它,这个时候获得的幸福感你会铭记一生。

    人生要有挫折感,要有《我胆小如鼠》《四月三日事件》里面始终怀疑这个世界的态度。《四月三日事件》写的就是主人公在童年时期起便对世界感到不理解;到了少年时期,他开始对世界有所理解,并发现整个世界对他不利,所以他最后跳上了一辆运煤的火车,躺在一堆煤上面的时候,他觉得自己逃离了,于是产生了一种油然而生的逃离的幸福感。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人一直在很幸福的环境里生活,那他往往会对幸福感到麻木;而当一个人不断遇到困难、挫折,他在困难消失、挫折被他打败的时候所品尝到的那种幸福感,往往才是真正的幸福,哪怕它只有很小一点儿。这就是我所说的那种“死里逃生”的幸福感,那是真正的幸福感,是我们人类最好的幸福。

    恐惧和欢乐并存的童年

    4.胆小如鼠是人的一个很好的出发点

    我就很愿意承认我胆小如鼠,因为胆小如鼠是人的一个很好的出发点。这个时候,随着我们的胆子越来越大,我们将更敢于探索,敢于去做以前没有把握的事情,往往是没有把握的事情,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世界。

    我小时候特别胆小,我母亲告诉我,以前送我上托儿所,我可以连着好几天都坐在位置上不动。有一个夏天,我母亲给我买了一顶小草帽,我到了托儿所以后,我的老师就帮我把草帽摘下来,挂在墙上的钉子上面。那时的我胆小到不敢说话,以至于我母亲来接我回家的时候,我死活不走,因为我的草帽还在那个墙上,老师还没有取下来还给我,但我不敢说。我母亲就很奇怪,任凭她怎么拉我,我都不走。这个时候老师才想起我的草帽,她把草帽一还给我,我马上就跟我母亲回家了。

    我哥哥小时候反而是无法无天的,他打架是出了名地厉害,所以小时候我要是出去跟人家打架,我一说我哥哥是谁,别人马上就不敢跟我打了。但我后来发现:一个人如果小时候是“胆小如鼠”的人,他长大以后很可能会变成一个胆大包天的人;小时候胆大包天的那帮孩子,长大以后很可能都是胆小鬼。现在我跟我哥哥调了个位置,我变得胆子越来越大了,他却变得特别谨慎、胆小如鼠了。

    5.我的童年是恐惧和欢乐并存的,所以我的作品也是恐惧和欢乐并存的

    我一直觉得童年是一个整体,那是一段恐惧和欢乐并存的岁月。

    我印象很深的一个例子是,有天晚上我和我哥哥已经睡下了,我父母突然神色慌张地从外面回来,把我们叫醒了。虽然我和我哥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都很害怕,那种恐惧感我到现在还记得。我们被父母带到了一个房子里集中起来,到了那里,我发现白天在一起玩儿的小伙伴全在那儿。对一个孩子来说,最快乐的是什么呢?就是哪怕已经深更半夜了,我还可以继续玩儿,那种快乐是大人们无法理解的。我身边的很多人,在自己成年之后便不再能理解孩子的快乐;不过我

余华新版访谈录(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