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平定北方的百族动乱对于李阳来说并非难事一桩,因此此次出征他并未从前线调离过多兵力。除了自身直属的两万余名将士外,其余附庸贵族所率领的军队总数不过三万余人罢了。
这些随李阳一同北进之人,在军中地位并不显赫,其中多数乃是自大陆各方赶来协助平乱的贵族武官。他们来自异国他乡,与本土贵族缺乏紧密关联留在前线也不是什么好结果。
此外,在这些日子里面他们从抵达军队后几乎便一直在李阳麾下效力,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保障方面,李阳皆成为他们坚实的后盾——不仅深受其敬仰有加,而且凭借他的显赫地位,还可为他们如实呈报功勋、谋取爵位和封邑等封赏。
正因如此,当李阳决定率军归国时,他们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一同前去。
要知道尽管这场惨烈无比的战争致使众多贵族丧失性命,从而使得可以分封的封地数量增多,但由于他们身为外来者的尴尬身份,要想染指这块诱人的“大蛋糕”谈何容易!
最终,这些沦陷失陷的封地大多数仍将落入郁金香公国那些根深蒂固的贵族囊中;至于其余多出的一部分封地,则需等待战争结束之后再根据功劳大小进行赏赐分配。然而,面对随后赶来支援的各国权贵子弟们所展现出的强大实力与背景,他们根本毫无竞争力可言。
这些人之所以心甘情愿追随李阳一同北进,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李阳曾经向他们许下诺言:在边境地区,尚有广袤无垠且尚未开垦的土地可供作为封赏之地。以往,由于百族生性凶悍勇猛,这些土地犹如滚烫的山芋一般令人难以接受。
如今,有李阳亲自率军征讨,并信誓旦旦地保证,战后百族将不再具备强大的侵扰能力,他们对于李阳的能力十分敬佩相信,所以方才欣然相随。
要知道与继承绝户贵族的封地不同,像这种打败异族向外开拓所获的土地,可是立即就能够兑现。
……
前线的指挥官对李阳带领如此庞大的队伍离开并没有表示出任何反对意见。
事实上,既然李阳已决定放弃前线兵权前往平定叛乱,那些外国军官若愿意跟随他离去,他们也无法阻拦。
更何况,国内的贵族们一直觉得利益分配不均,蛋糕太小难以满足需求。如今有人自愿腾出位置,大家自然欣喜万分,根本不会设置障碍。
随着手中兵力的减少,李阳对军队的控制力量却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此次随他南征的均是他能够直接掌控的嫡系部队。
除了那支拥有一万余人的工程军团外,李阳还带走了许多有价值的工人和技术人员。
而他自行招募的新兵源,则大多来自于遭受矮人侵害后的郁金香公国。这些人多数失去家园、流离失所,别无去处。
既然他们无处可去,那么跟随李阳前往他的领地谋求发展,似乎也就无需过多担忧了。
事实上,军队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扩张,关键在于李阳所推行的卓越军校政策。正因为拥有了这样一批杰出的基层军官骨干,李阳才胆敢如此大胆行事。
除了此次随他南征的部队之外,在塔西亚一线仍保留着相当数量归属于他的军队。这些部队要么掌握在其手下小弟手中,要么则由与他关系密切的贵族所指挥。
伴随着局势的演变,一个以李阳为核心的全新政治团体已默默成形,只待时机成熟便能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经过长时间激烈鏖战之后,众人思乡情绪愈发浓烈,也许正是这种归家心切使得军队前行速度超出了李阳原本预期,竟然比原计划还要早上一天便离开硝烟弥漫的前线战场,成功抵达安全区域。
当这支队伍踏进后方领土那一刻起,立即感受到来自当地贵族们超乎寻常的热烈欢迎与款待。毕竟这群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战士们成功阻止战火继续蔓延至此处,可以说是功勋卓着;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接纳远征军还有更深层次缘由:这群久经沙场、浑身杀伐气息令人胆寒的军人实在太过骇人,令当地权贵忧心忡忡、坐立难安。为确保自身领地免受战乱之苦,他们不得不采取积极行动,试图通过讨好主帅李阳来实现对军纪有效管控。
这是一件尴尬的事情,都是当初各地贵族军队从此地经过时留下的后遗症。
李阳所率领的军团军纪严明,虽然不能说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但至少士兵们并没有故意骚扰民众,一路走来赢得了不少赞誉。
相比之下,后续跟进的其他贵族部队则大相径庭。尽管贵族军官们已经尽力加以约束,但这些所谓的“军队”终究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其中不乏偷鸡摸狗之人。
更有传闻称,他们在行军途中曾与沿途的贵族发生过冲突。
如今这样的局面,恐怕也是为了防止再次引发战乱。
望着前来迎接的年迈贵族,哈德逊连说话都变得轻声细语起来,生怕一个不小心把对方惊吓得一命呜呼。
毕竟,能拿刀上阵杀敌的勇士们都已奔赴前线,留下
第144章 安全后方(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